行走在馬鞍山,聞得到草木的清香,看得到飛鳥的靈動,更能捕捉到市民臉上怡然自得的神情。極目遠眺,郁郁蔥蔥,綠色已成馬鞍山的生態底色。
從環境“革命”到生態“領跑”,這背后是我市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生動實踐。
一年來,我市始終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以“零容忍”的態度推進生態環境綜合治理,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努力在綠色低碳發展上走在前作表率。
碧水東流美景再現
今年7月,長江西岸浮沙圩濕地公園掀開神秘面紗;今年10月,零點公園正式開園……看著一年來長江西岸(和縣段)的變化,和縣重點工程建設管理中心主任汪國慶的臉上樂開了花。“我們爭取在年前完成第三處公園城市視窗和州之心的項目招投標工作。”連日來,汪國慶和同事們忙得不亦樂乎。
汪國慶口中的三處公園位于長江西岸(和縣段)。該岸線北起駟馬新河口,南至太陽河口,全長約23公里。為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此前和縣正式啟動建設長江西岸(和縣段)生態保護與綠色發展工程,開展生態環境保護攻堅行動,全力打造長江西岸 23 公里綠色景觀帶,建成長江生態新廊道,打造綠色轉型新樣板。
項目堅持以自然修復為主,以可持續、低影響、提高生物多樣性為原則,按照“一脈、三核、四區、十景”的空間結構進行打造。依托長江濱江生態空間,連接多處生態濕地,建設濱江景觀帶,建造浮沙圩濕地公園、零點公園與城市視窗和州之心三大濕地公園。
視線移至長江東岸,薛家洼生態園、楊樹林、采石磯景區等一批濕地公園、濱江生態綠廊和文化旅游景區“串珠成鏈”。在這片充滿生機與活力的炙熱土地上,越來越多的綠色景點如雨后春筍般“冒出”,為長江兩岸戴上“翡翠項鏈”。
近年來,我市借“環保督察”之力,錨“問題導向”之航,執“綠色生態”之筆,落“環境整改”之實,櫛風沐雨,披荊斬棘,強力開展系統治理、源頭治理、流域治理、精準治理,全力做好突出生態環境問題整改,加快構建長江生態安全屏障。
打出組合拳,形成大合力。對全市4823 個入河排污口進行排查溯源,按照“一口一策”原則,加快推動長江入河排口整治,完成 1346 個入江排污口整治;深入推進沿江化工企業整治,加大散亂污企業整治力度……一項項舉措齊頭并進,全面壓實整改責任,重塑長江岸線。
守護一江碧水向東流,馬鞍山有著更長遠的考量——竭力保護,永久傳承,大力弘揚長江文化。
今年11月19日,在全市人民的熱切期盼中,第 34 屆馬鞍山李白詩歌節在位于長江東岸的濱江公園拉開帷幕。大江奔流,輕濤拍岸。舞臺后是連綿青山,舞臺邊是滾滾江水。在這里,詩歌文化與長江文化相聚;在這里,綻放出更加璀璨的生態文明之光。
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大北莊附近發現散炭燃燒,請立即處理!”“馬鋼運輸廠內有挖機正在作業,現場產生揚塵,請趕赴現場!”“花山路附近正在鋪設瀝青,現場揚塵明顯,請加強管控!”……
“收到”“已落實管控措施”“已整改完畢”……
在馬鞍山市大氣污染防治攻堅群內,像這樣研判預警、及時交辦、高效反饋的情況已成為常態。
“今年秋冬季,我市環境空氣質量形勢嚴峻。為精準管控大氣污染物排放,建立污染物長效管控機制,我市正式制定《馬鞍山市冬季大氣污染物防控方案》。”市生態環境局大氣環境科科長汪梅花介紹,我們從揚塵源、移動源、餐飲業、汽修行業、工業企業、生活源等進行重點管控,要求在做好民生保障和安全生產的基礎上,嚴格落實各項防治措施。
這只是我市深入推進環境污染防治,持續深入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的一個縮影。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為精準管控提升空氣質量,我市緊盯季節性污染因子,先后制定《馬鞍山市臭氧污染防治專項行動方案》《馬鞍山市 2022 年大氣污染防治重難點問題攻堅行動方案》和《馬鞍山市 2022-2023 年秋冬季攻堅任務清單》,有效實施差異化管控和科學應對措施。
一方面,我市重點圍繞工業企業、高架源、加油站、汽車維修、施工揚塵、道路揚塵、餐飲油煙、秸稈禁燒等重點領域分片區開展督查,及時發現并處理各類大氣污染問題。另一方面,我市始終堅持精準治理、因勢利導,針對次日氣象條件,提前研判并發布管控措施,確保大氣質量持續改善。截至11 月 30 日,我市優良天數比例為78.7%。
一直以來,我市始終踐行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發展理念,把解決突出生態環境問題作為民生優先領域,環境污染防治向縱深推進,持續改善全市環境質量。
我市積極制定水質提升專項行動方案,對全市國、省控斷面水質情況進行分析溯源,進一步明確水質提升“路線圖”和“時間表”,并制定“一斷面一方案”,科學施策改善水質指數。在實施過程中,我市緊盯重點行業治理,在全省率先開展省級以上工業園區排水管網排查及污水處理設施評估。
12 月 13 日,我市正式發布“無廢城市”建設“時間表”,計劃建立“無廢城市”制度體系、技術體系、市場體系和監管體系,力爭到 2025 年底,形成可復制、可推廣、可持續的馬鞍山市“無廢城市”建設樣本。
百年礦區鳳凰涅槃
在馬鞍山市區通往向山鎮的西部入口處,“向山向美”的標志清晰醒目;經過“白加黑”改造的南山大道干凈整潔,車輛通行有序,道路兩側的違建房已有序拆除;凹山地質文化公園內,雪松、廣玉蘭、銀杏、金絲桃等各種珍貴樹木花卉生機盎然……
寒冬時節,步入位于城市之東的向山地區,所見之處綠色轉型動能澎湃,百年礦山正在煥發新的生機。“眼前的變化是翻天覆地的。過去這里‘總是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治理后,這里已成為大家常來散步的地方。”談起凹山礦,從小居住在附近的市民董健十分感慨。
向山地區位于馬鞍山市東郊,是長江支流慈湖河、采石河的發源地,區域內礦產資源豐富,素有“馬鋼糧倉”之稱。然而,近百年超強度、大規模的粗放式開采,導致向山地區的生態環境基礎極為薄弱,嚴重威脅著城市地質安全和生態環境,山體裸露、植被破壞、水生態受損,“生態傷疤”亟待解決。
痛定思痛,痛下決心。2020 年初,我市將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項目寫入《政府工作報告》,提出利用三至五年時間,將向山地區打造為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治理示范區,把向山地區“生態傷疤”打造成“城市花園”。
2021 年,馬鞍山舉全市之力,打響新時代“向山大會戰”。一項項頂層設計依次鋪開……圍繞打造全國礦區生態修復示范區和長江支流源頭水環境綜合整治示范區目標,我市強力推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圍繞生態環境修復、土地整理開發、人居環境改善、基礎設施提升、產業導入升級五大方面,統籌實施十大工程44個項目。
心“向”往之,水秀“山”明。“今年夏天,我市又吹響了‘百日攻堅行動’的號角,加速推進項目進展。”向山地區生態環境綜合治理雨山專班辦公室主任張楊介紹,截至目前,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發展項目已開工建設36個子項目,開工率81.8%。
隨著向山地區生態修復與綠色轉型深入推進,百年礦區的“涅槃”之路還將繼續。未來,向山地區還將通過重點發展智能制造、節能環保等新興產業,實現生態效益向經濟效益、社會效益轉化,真正把向山地區打造成踐行“兩山”理念的樣板,讓生態文明建設成果更好地惠及人民群眾。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 雍珣 常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