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辦“賽馬大會”,倒逼村黨組織結合本村實際,用心用情用智謀劃項目。
探索“聯村抱團”,15個村以集體資金共同入股,注冊成立馬鞍山市興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培育孵化本地農產品深加工企業。
試點“快遞進村”,打通農產品進城、工業品下鄉“最后一公里”,為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賦能。
推進“村銀共建”,與商業銀行簽訂整村授信政銀共建協議書,首批向團林村授予2000萬元整村授信資金。
今年以來,當涂縣石橋鎮錨定提高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打造“造血機制”,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贏來“滿血復活”。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扎實推動鄉村產業、人才、文化、生態、組織振興’‘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和社會化服務’。”石橋鎮黨委書記戴踐表示,鄉村要振興,新型農村集體經濟必須強起來,尤其是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必須富起來。

“賽馬大會”單挑“造血功能”
石橋鎮的村級集體經濟并不弱,得益于集體水面、土地發包,15個村集體經濟多的年收入150多萬元,少的也有51萬元。可是,說白了還停留在“收租金”“吃利息”的層面,資源、資產、資金沒有變成資本,缺乏能夠錢生錢的“造血功能”。
去年12月,該鎮拉開第一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賽馬大會”序幕,要求每個村至少謀劃上報一個集體經濟經營性扶持項目進入鎮項目庫,倒逼村黨組織結合本村實際,用心用情用智謀劃項目。
經過半年時間的運行觀察,今年5月12日,該鎮第一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賽馬大會”擺開擂臺。15個村黨組織書記帶著精心謀劃的項目作品進行現場展示。經過3個小時的激烈角逐,團月村的秸稈綜合利用公益示范項目獲得一等獎獎勵引導資金30萬元,雙橋村的蛋白蟲股份合作項目獲得二等獎獎勵引導資金20萬元,沛東村的甜葉菊育苗、種植、加工項目獲得三等獎獎勵引導資金10萬元。
“考場得高分,賽場更要跑得贏。”年輕的團月村黨總支書記占陽有壓力,更有動力。在團月村益農生物能源有限公司,一條大型顆粒成型設備生產線正在運轉,一捆捆秸稈經粉碎、烘干、摻料,最終壓縮成生物質顆粒。“粉碎后的農作物秸稈與木屑等配比壓縮產出優質高能燃料,每噸只要1200元左右,費用低,而且還有生態環保、殘留物少、不易結炭的優點。”占陽說,今年,團月村通過秸稈綜合利用項目新增經營性收入8萬元。

年終報喜的還有沛東村、雙橋村。沛東村黨支部書記魯先平掰開指頭算了一筆賬:今年畝產甜葉菊干葉400公斤,每公斤約15元,13畝田新增經營性收入4.5萬元。雙橋村的蛋白蟲項目雖然處于投放種蟲階段,今年也新增經營性收入3萬元,村黨總支書記馮居花表示,2023年將進入收獲季,預計收益10萬元。
“頭腦風暴”引出“百花齊放”
到了年底,石橋鎮分管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鎮黨委委員張敏忙中有樂。忙的是,第二屆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賽馬大會”開賽在即,15個村報來16個經營性項目,每個項目都要進行初審。樂的是,每個項目可行性都很強,有的已開始產生效益。最可喜的是,“賽馬大會”比出了項目的創新創意,賽出了干部的心血付出,亮出了他們在鄉村振興中的責任擔當。
這股“精氣神”的形成,與一場“頭腦風暴”分不開。第一屆“賽馬大會”后,各村干部都受到觸動,但仍有人放不開手腳,生怕項目有風險,擔心“煮熟的鴨子飛了”。思路決定出路,那就到先發地區“杭嘉湖”去找思路。
今年夏天,石橋鎮組織鎮黨政班子成員和各村居社區黨組織書記赴德清縣莫干山鎮和洛舍鎮,就鄉村振興特別是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經驗做法進行學習考察。在從石橋到德清縣的三個半小時的路程中,一場“怎么看、看什么”的座談會在高速行進的車上進行著,掀起了一場頭腦風暴,大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現場氣氛活躍熱烈。
看到了什么?如何干?回程的“車上座談會”氣氛更加熱烈。德清兩鎮的改革實踐證明,農村沉睡的土地、農民閑置的農房等躺在賬簿上的經營性資產,一經改革喚醒,就能為農村建設注入巨量資金血液。差距在于,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缺乏主動性、創造性,資源沒有變資產,發展沒有支撐,后勁嚴重不足。大家繼續暢所欲言,認真消化吸收,捋清工作思路,找出工作措施。

“出去看了確實激動,回來更要付諸行動。”黎明村黨總支書記陶鳴這樣說也這樣做。去年,黎明村集體經濟收入剛剛邁過50萬元,基本屬于剛剛“消薄脫殼”。今年,由村經濟股份合作社聯合種植養殖大戶、個體工商戶等13家市場主體,共同出資30萬元成立當涂縣啟程供銷合作社有限公司,合作社以打造精品生態米為目標,通過統一品種種植、統一標準收購、統一加工包裝、統一對外銷售,解決了農作物種植零散、技術不夠、銷路不暢、收益不高等問題,提高了稻米的附加價值,今年黎明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因此增收3萬元。
永新村、濟南村、萬濟村、陶村等四個經濟相對薄弱的村也坐不住了,借鑒德清縣東衡村聯合7個經濟薄弱村共同組建“德清八合物業服務管理有限公司”模式,四個村抱團發展風干魚項目,全流程開展風干魚制作、加工、銷售。
“造血機制”賦能“花開不敗”
“發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要輸血,更要造血。”石橋鎮黨委書記戴踐說,為發展好村級集體經濟經營性項目,該鎮著力打造“造血機制”,由鎮村共同投資注冊成立馬鞍山市興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扎實開展“快遞進村”助推集體經濟發展試點工作,與商業銀行開展整村授信政銀共建。
走進普濟村的大型冷庫建設現場,記者了解到,目前該項目主體工程已經竣工,開年就可投入使用。“是‘快遞進村’項目讓村里有了底氣。”村黨總支書記王恩春說,村里及周邊養蟹業發達,用于喂蟹的冰魚需求量大,但周邊缺少用于儲藏冰魚的冷庫,作為全市五個“快遞進村”試點鄉鎮之一,鎮里以“快遞進村”助推集體經濟發展,村里抓住機遇新上了大型冷庫項目,冷庫投入使用后,可新增村集體經濟收入40萬元。
團林村的菌上開花項目則是得益于與商業銀行開展的整村授信政銀共建。馬鞍山農村商業銀行向團林村授予2000萬元整村授信資金。村股份經濟合作社與當涂縣綠洲木業有限公司簽訂合作協議,擬進行菌菇養殖特色農業項目。“年可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5萬元。”村黨總支書記徐孝文信心滿滿。
為解決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產業發展中“錢”和“地”的問題,該鎮引導村集體經濟“抱團發展”,由鎮村共同投資注冊成立馬鞍山市興橋農業發展有限責任公司,實施當涂縣綠色食品(石橋)產業園項目,該項目旨在培育孵化本地農產品深加工項目。目前該公司已與鎮工業集中區管委會簽訂招商引資協議。
“眾人劃槳開大船。”石橋鎮鎮長陳亞榮說,當涂縣綠色食品產業園項目開辟了綜合利用村級閑置資金、加快推進鄉村振興、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途徑,同時也是石橋分園區招商引資的新載體。作為中小微綠色食品企業的加工經營場所,該項目的建設,既能有效利用村級閑置資金,并使其保值增值,還可以迅速集聚綠色食品產業,提高土地資源的利用效率。對于企業來說,入駐產業園可節省企業創業之初的投入,減少企業投資固定資產的風險,企業有了低成本、快回報的投資優勢。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