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刃具、發展刃具,造就了博望“刃模具之鄉”的美譽。然而,由于企業研發投入不夠、產品檔次不高、同質化競爭等原因,造成企業規模不大、市場競爭力弱,特別是部分企業用地手續不全,一批當年的“功勛”企業陷入了辦證難、融資難、升級難的困境。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優化民營企業發展環境,依法保護民營企業產權和企業家權益,促進民營經濟發展壯大”。企業如何突圍?博望區深謀遠慮,啟動了為期三年的產業重塑行動,精心打造了“十大產業園區”,以畝均效益為標尺,設置準入門檻,推動制造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12月7日,記者走進其中的部分園區一探究竟。
下午3點,在博望區新市鎮1號雙創園,生產線上機器轟鳴聲與企業入駐的裝修聲交織在一起,合奏出一首激蕩人心的奮進曲。“11月底剛入駐,生產線就轉起來了,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2月份。”園區首家入駐企業——馬鞍山市朗科精密機械有限公司壓鑄生產科科長盧普燦介紹。
朗科公司是從常州招商引資來的企業,主要生產新能源汽車零部件和工業機器人散熱器,這也是博望區重點發展的產業之一。雖然還處于試生產階段,但企業的5條生產線馬力全開,忙著趕訂單。“月產值達到900萬元-1000萬元。”盧普燦介紹。
出了朗科車間大門,對面就是古川包裝機械(安徽)有限公司。“綠色的環氧地坪鋪設完成,水電氣安裝正有序進行。前期準備工作一結束,設備就可以進場,預計本月底就能試生產。”公司負責人介紹。
“1號雙創園共建了15棟廠房,目前已經入駐5家企業,全部來自長三角地區。”博望高新區投資促進局工作人員張韜表示。
離開1號雙創園,來到位于博望高新區的2號雙創園,映入眼簾的是一派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6棟廠房豎起“骨架”,吊車正在往“骨架”上“添磚加瓦”,挖土機揮舞著大鐵鏟,平整廠房四周道路……
“這個園區占地101畝,入駐的主要是博望區‘騰挪企業’。”張韜說,雙創園入園公告發出去后,11家博望企業提出申請,5家企業通過了評審。
存量優質企業要升級,新招引的企業要落戶,有限的土地資源怎樣才能發揮最大效益?博望區給出了答案:實施產業重塑行動。該區建設了總占地面積1026畝、建筑面積約89萬平方米的十大產業園區,既遴選一批優質具有發展潛力的存量企業入駐,推動其轉型發展,又招引一批重點企業,培育壯大優勢產業。
“企業想入駐必須過了門檻才行。”張韜介紹,入駐園區的企業,在滿足環評、能評等條件外,最重要的“硬杠”是畝均效益,“騰挪企業”投產后第一年納稅不低于5萬元/畝,第二年不低于10萬元/畝,第三年起不低于15萬元/畝;其他入園企業投產后第一年納稅不低于10萬元/畝,第二年不低于15萬元/畝,第三年起不低于20萬元/畝,“所有企業入駐園區,一開始只能租廠房,達到規上、畝均稅收30萬元等條件才能購買。”
“建設十大產業園區實施產業重塑,破解了供地困局,解決了產業承接平臺不足的問題。”博望區發改委有關負責人介紹,通過產業重塑行動,預計入園企業畝均稅收將超過20萬元,全區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也將突破20萬元。
文圖/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