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日報記者 羅鑫 張敬波
葉紅義,20年來堅持服務山區群眾,累計行程16萬公里,先后獲得安徽省勞動模范、安徽省五一勞動獎章、中國電信集團勞動模范、中國電信集團勞動能手等榮譽稱號。
“葉師傅在家嗎?家里寬帶電視放不出來了!”12月3日下午,績溪縣伏嶺鎮逍遙村村民方云海求助葉紅義。剛外出回來的葉紅義沒來得及歇口氣,背上工具箱,趕了過去。“寬帶沒問題,就是電視模式搞錯了,我幫你調回來!”說話間,葉紅義很快解決了問題。
年過半百的葉紅義,服務績溪縣伏嶺鎮逍遙、大障、永來等村用戶。當地群眾居住分散,加之山路崎嶇、交通不便,葉紅義上門服務全靠步行。四五十斤重的通信工具,他一路肩挑手拎,翻山越嶺。
2000年3月,中國電信績溪分公司招聘農村線路維護員。大山里工作條件艱苦,當時工資也不高,很少有人應聘,木匠出身的葉紅義站了出來。
“先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壓力很大,遇到的第一道關卡就是上桿。”葉紅義告訴記者,爬上四五米高的水泥桿是新學員必須掌握的技能,“我沒事就練,不知道失敗了多少次,慢慢才爬得穩。”經過3個月的培訓,掌握了線路巡查、檢修的各項基本技能后,葉紅義正式上崗。
20多年來,只要用戶反映通信故障,葉紅義總是第一時間趕赴現場。
2002年寒冬的一天,徽杭古道上的清涼峰自然保護區管理站出現電話故障。葉紅義到達管理站時,零下7攝氏度的氣溫讓水泥桿上結了一層薄冰,腳扣無法攀登。他借來兩副梯子,爬上了桿。寒風凜冽,葉紅義咬緊牙關,排除了故障。
“我還記得10多年前,家里有位親人過世,需要通知親友,他家電話卻打不出去,急得不行。我聯系了葉師傅,他天不亮就冒雨往這邊趕,路上花了3個半小時。”家住大障村的許啟福告訴記者。
“我想辦法協調使用了別人的線路,臨時搶通了電話。”葉紅義回憶,忙完這些,已是下午三四點鐘。
“他回家路上有條河,沒有橋,水一下子漲起來了。我們送他到河邊,看著他拄著棍,一步一停蹚過了河,這才放心。”許啟福回憶起當時的情景,歷歷在目。
為了讓山里鄉親們早日享受到互聯網帶來的便利,葉紅義動員了5戶逍遙村農戶率先安裝寬帶,建起了機房。當時要從逍遙機房下線到大障、永來村,由于線路長、信號弱,需要配上“鴛鴦線”,最讓葉紅義頭痛的是,檢測信號一個人無法完成。
“我被老葉拉過來學,一開始也老出錯。”葉紅義的妻子方利紅告訴記者,在葉紅義的耐心指導下,她終于學會了信號檢測。這個“鴛鴦組合”,為大障村一批用戶成功安裝了寬帶。
“我的初心就是想讓大山里的群眾都能裝上電視、寬帶,我的使命就是要保障通信故障能夠及時修復,讓他們都能享受到信息帶來的快捷、方便。”葉紅義告訴記者。
隨著中國電信4G信號、光纖網絡的覆蓋,葉紅義見證了農村通信的發展,由原先單一的電話線路維護員變成了網絡安裝維護的多面手。20多年來,葉紅義行走山路16萬公里,服務的客戶從10戶到700多戶,至今沒有一起投訴。
(載12月7日《安徽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