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基礎性、戰略性支撐。必須堅持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第一資源、創新是第一動力,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開辟發展新領域新賽道,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
連日來,我市科技界、企業界廣大干部職工、企業負責人等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大家紛紛表示,要把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作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的首要政治任務,深刻領會黨的二十大精神的豐富內涵、核心要義和實踐要求,動員和組織全市上下把智慧和力量凝聚到實現黨的二十大確定的宏偉目標和各項任務上來,推動馬鞍山各項工作不斷邁上新臺階,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激發“第一生產力” 向科技要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市科技局資源配置與科技監督科科長楊思亮表示,作為科技管理工作者,下一步要按照“聚焦產業、立足需求、符合實際、服務發展”的總體思路,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方式,推動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加快構建以企業為主體的科技創新體系,推進科技與產業一體化發展。
近年來,我市持續激發“第一生產力”,帶動科技創新投入明顯增加。全社會研發投入強度由2017年2.61%提高至3.23%,居全省第三。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由2017年29.1%增加至48.1%,居全省第一。重大創新平臺建設也取得明顯成效,寶武馬鋼“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先進制造技術國家地方聯合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獲批建設,中鋼礦院“礦產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等省“一室一中心”相繼獲批,全市各類科技創新研發平臺總數增至660家,平臺對產業發展支撐能力進一步增強。此外,我市的科技金融也有創新舉措。作為安徽省唯一的長三角科技創新券通用通兌試點城市,我市自組織實施以來已有22家企業23個項目獲得創新券抵扣額度合計280萬元,帶動企業新增研發投入超千萬元。
“通過引進新技術,向科技要效益,開辟面向未來發展的現代化養殖業。”馬鞍山市徽農農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陸建華表示,通過運用物聯網、5G等新技術,該公司6000畝養殖水面可降低人力成本25%,螃蟹產量有望增長15%。
堅持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使我市向科技要發展的路子越走越寬。目前,全市技術合同交易額已由2017年11.3億元增至240.84億元;高新技術企業從2017年348家增加至712家。今年,我市預計全年可新增高新技術企業150戶以上,同比增長超20%;預計獲科技部備案科技型中小企業超過500戶,同比增長28%以上。高新技術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從2017年34.1%提高至41.9%,增長7.8個百分點,以創新為引領的現代產業體系正加速形成。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的關鍵是轉化為現實的生產力。“下一步,我們將以貫徹落實省深化科技創新體制機制改革加快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系建設行動方案為抓手,深入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把開展有組織的科研攻關、有組織的成果轉化落到實處。”市科技局區域創新與基地建設科科長孟宏星表示,將進一步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體制機制,加快推進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載體建設,強化科技成果轉化應用要素保障,凝聚抓好科技成果轉化的合力。同時,市科技部門將學習借鑒長三角發達地區科技成果轉化先進做法,進一步修訂完善我市科技成果轉化政策,用政策支持引導促進科技成果轉化工作。
激活“第一資源” 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堅持教育優先發展、科技自立自強、人才引領驅動,加快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人才強國,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
“以技術為核心的科技型企業,唯有創新才有機會,唯有創新才有未來。我們要搭建創新平臺,不斷探索創新機制,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加大人才儲備及培養,持續不斷提升技術研發能力,用創新煥發力量。”中鋼天源總工程師、企業科協主席裴曉東自豪地介紹,工信部、中國工業經濟聯合會近日組織開展的第七批制造業單項冠軍企業(產品)培育遴選公示中,中鋼天源股份有限公司榜上有名。據介紹,中鋼天源主營產品四氧化三錳,市場占有率在70%以上,電池級四氧化三錳進入客戶供應鏈,并在國際一線電池客戶進行認證。
創新發展離不開人才。據了解,該公司共有研發人員340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12人、中鋼集團專家3名、中鋼集團青年專家6名、省級戰略性新興產業技術領軍人才6名、公司首席技術專家11名、公司青年技術骨干11名,打造了安徽省“115”產業創新團隊、馬鞍山市高層次永磁材料創新團隊等創新團隊,形成了結構合理的老中青創新研發隊伍。
“我們要既產出成果,又產出人才。”裴曉東表示,下一步,企業除了要敢于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研究,還要鍛煉和培養更多科技創新人才,為我市科技創新長遠發展筑牢人才資源基礎。
科技創新,關鍵在人。近年來,圍繞主導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我市推出了一系列含金量十足的人才新政,釋放了識才愛才敬才用才的強烈信號。僅以重大創新平臺建設為例,市科技局通過聚焦院士工作站建設、聚焦省“一室一中心”建設,正在形成人才集聚,為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人才支撐。截至目前,我市省級及以上科技研發機構擁有研發人員4156人,其中高級職稱990人,博士及以上學歷286人。馬鋼“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安徽創新中心”運行一年以來,擁有高層次研發人員72人,形成原創科技成果31項。
增強“第一動力” 為企業發展注入更多創新動能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發揮科技型骨干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產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
“我們要充分利用孵化器的功能和優勢,更好地發揮創新創業方面的關鍵作用,切實把孵化器打造成為科技企業、科技人才的集聚地。”慈湖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總經理俞華表示,將以創新引領創業,有力支撐慈湖高新區制造業三年倍增行動計劃實施;還將進一步發揮政策優勢,讓創新資源通過產業集聚發揮最大效應,讓孵化器能夠匯聚創業資源、孵化更多創新企業,為推進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作出貢獻。
慈湖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通過為孵化企業提供便利高效的創新創業綜合服務,持續激發企業的創新活力,培育出多家優秀科技型初創企業。孵化器內的重點孵化企業安徽科凌儀器有限公司,致力于精密儀器儀表、工業自動化設備等領域的技術研究與產品開發,擁有發明專利2項、實用型專利23項,產品遠銷52個國家和地區。此外,孵化器畢業企業馬鞍山凱寧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安徽亙達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已落戶慈湖高新區,連續兩年產值均超過1000萬元。
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擁有在孵企業82家,累計孵化企業306家、畢業企業82家,產業領域覆蓋新材料、智能制造、高端裝備、信息技術等,累計獲得授權專利826件,其中發明專利高達278件。截至今年三季度末,慈湖高新區科技企業孵化器在孵企業實現稅收約823萬元,總產值達9620萬元。
“科技創新是企業發展的源頭活水。”從馬鞍山市高新技術創業服務中心孵化畢業的安徽金蜂蜂毒生物科技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周傳鵬表示,企業將以創新為動力,不斷優化產品布局,通過科技賦能努力研發更多具有高科技附加值的產品。該公司與山西農業大學開展產學研合作,研發的“花粉晶”新產品收獲眾多訂單。
點燃“第一動力”,好政策是關鍵引線。近年來,我市科技部門先后制發《關于加快馬鞍山市科技企業孵化器建設發展提升行動實施方案》等政策措施,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業和初創期企業。目前,全市建有科技企業孵化器20家、眾創空間25家,設有孵化資金近1億元,累計孵育出高新技術企業93家。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王亞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