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風起,稻飄香,博望大地再迎豐收。石臼湖畔,蟹黃肥,蟹膏滿,釜山螃蟹將開啟“上桌”模式;橫山腳下,稻浪翻滾,連片稻田醞釀著收獲,奏響著鄉村振興的“奮進曲”。
近年來,博望區堅持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作為新時代“三農”工作總抓手,聚焦“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總要求,以“鄉村振興博望樣板”為目標定位,“五個振興”統籌推進、重點發力,鄉村振興碩果累累。
筑牢“壓艙石”,端穩“金飯碗”
“這一片都是高標準農田,種的稻子最遲11月初就能收獲!”行走在田間地頭,博望區博望鎮濱湖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章遵楠滿臉的喜悅和自豪。
“小田變大田”,農民得實惠。近三年,濱湖村共流轉農田2799畝,實現村民分紅3047萬元,村集體經濟增收140余萬元。“2月份拿保底金,8月份拿分紅,每年我可以拿到4100多元,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站在家門口,濱湖村吳家自然村村民吳承德對記者說道。
倉稟實則百業興。近年來,博望鎮持續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持科技強農、機械強農,深入推進“農田四變”等改革,全力推進2.5萬畝高標準農田建設,并以博望鎮新聯村為試點,打造3000余畝高標準農田示范片區。建區十年,博望糧食生產十年豐收,農業生產總值從10.3億元增長到15.7億元,增長52.43%。
青山如黛,綠水如眸,青山綠水間,涌動的是博望區鄉村產業持續發展的澎湃動能。
走進博望鎮紅陽村白茶種植基地,一株株青綠的茶苗迎風招展。2019年起,博望鎮從浙江安吉招商引資引進“白葉一號”項目,采取“公司+村委會(合作社)+農戶”模式,流轉荒地種植白茶,由韻陽茶業公司進行管理。
“目前茶園總面積在500畝左右,今年我們還將繼續流轉300畝土地開發種植,總面積達到800畝,另外預留200畝帶領老百姓自己種植,這就是千畝茶園的整體規劃。”韻陽茶業負責人張紅韻介紹。
“通過種植茶葉,改變傳統低效的農業產業結構,讓昔日的荒山轉變成村民增收的‘綠色銀行’。”紅陽村黨總支書記能康說。
告別幾十年的船上生活,丹陽鎮小花津社區的退捕漁民蔡小花承包了200余畝池塘,一心搞起了龍蝦、螃蟹等水產養殖。蔡小花說,隨著技術成熟、生態轉好,姑溪河里的水養殖出來的螃蟹、龍蝦個個味美鮮肥,“養殖一畝螃蟹,能帶來7000元收入,年入50萬不成問題。”
近年來,博望區深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果蔬設施農業,多措并舉發展油菜等油料生產,積極發展家禽、牛羊產業、水產綠色健康養殖,規范發展稻漁綜合種養,特色種養產業風生水起,釜山螃蟹、丹陽湖小龍蝦、博望香菜等農產品廣受歡迎,農業品種、品質、品牌“三品”聯升。
打造“新風景”,鄉村有顏值有內涵
要在三年前,張德柏壓根不相信自己有一天會回老家博望區新隴村童王自然村定居。
以前的童王村,環境“臟亂差”,許多村民都搬出了村子。2019年,童王村被確定為省級美麗鄉村建設點。清理陳年垃圾、拆除旱廁、清理無功能建筑、改水改廁、修路建廣場……一年間,童王村變得美麗、宜居。
鄉村全面振興,最直觀的變化在哪里?在旱廁改造中,在污水治理中,在道路硬化中,在每天傍晚村民們的載歌載舞中。
秋日傍晚,微風陣陣,在丹陽鎮百峰村金家新村,忙完家務的張鳳英端著小板凳,來到村子里的小廣場上,那里早有村民圍坐、孩童嬉鬧,她匆匆加入,很快就笑聲一片。他們的背后,座座小樓白墻灰瓦,房前屋后種滿花草,柏油馬路穿插其中,宛如一幅水墨山水畫。
“以前住在山里,交通不便,水電等設施也老出問題。”張鳳英說,自從易地搬遷到了金家新村,住得房子寬敞不說,道路、水電、通信、文化活動中心等設施也很齊全。“村里還建了鄉村振興鄉學堂和移風易俗‘大食堂’,生活豐富多彩,精神頭都好了。”她說。
近年來,博望區圍繞“生態宜居村莊美、興業富民生活美、文明和諧鄉風美”的要求,大力實施文明創建和全域人居環境整治,系統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大革命”,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博望區已建成美麗鄉村省級中心村17個、省級示范村7個、省級重點示范村2個。
民富了,村美了,老百姓的精神頭也更足了。村規民約牢記于心,鄉村學堂學意正濃,人人爭當志愿者……博望區全面奏響了農民素質提升曲、鄉風文明和諧曲、鄉村治理交響曲。
遠山霧色起,靜岸草青青,坐看蜻蜓戲水,閑聽兒童嬉鬧……青山綠水之間,秀美活力的鄉村新貌愈加清晰,一幅“看得見山、望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美麗畫卷,正在博望大地鋪展開來。
記者 王永霞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