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創新是發展的強勁引擎,抓住了科技創新,就抓住了牽動高質量發展全局的“牛鼻子”。
科技創新不僅是大勢所趨,也是時代考題。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大幅提升科研投入、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激發創新創造活力,科技事業取得喜人成就,科技創新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十年奮斗,十年輝煌。十年來,我市高新技術企業由134家增至712家,增長5倍;研發經費投入強度由1.78%提高到3.24%,增長近1.5個百分點......
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科技創新,為全市高質量發展和民生改善注入強勁動力,釋放源頭活水,從而不斷破解發展中的難題,開辟高質量發展新路。
科技賦能,發展跑出“加速度”
今年7月30日,2022年南京都市圈創新合作大會暨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產業專場交流會在我市舉行,由南京都市圈各城市推薦的10個優質創新合作項目集中簽約。其中,我市安徽華星化工有限公司、泰爾重工股份有限公司等企業,與南京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知名高校開展合作。此外,花山區、市政府駐江蘇聯絡處和南京新港高新技術產業園管委會簽訂三方戰略合作框架協議;南京市科技局、馬鞍山市科技局簽署“寧馬科技合作協議”。
科技賦能,更要真金白銀。2021年10月21日,在馬鞍山市政府和上海市科委有關領導以及現場百余名企業代表的見證下,安徽省首批長三角科技創新券在我市發放。
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是首批獲益的企業,兌現了20萬元的科技創新券。
作為一家化工企業,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面臨很大的環保壓力和較高的治污成本,有提升治污工藝的迫切需求,但一直被治污技術困擾。經積極撮合,該公司與上海應用技術大學就“百草枯副產氮化銨廢水處理工藝”項目展開產學研合作。據介紹,項目建成后與原有工藝相比,新工藝可節省處理成本500元/噸,年增加經濟收益約1000萬元。同時,降低深度處理產生的其他污染因子對環境的危害,還可實現副產品的清潔資源化回收利用。
隨著長三角科技創新券政策的順利實施,更多像安徽國星生物化學有限公司這樣的企業可快速共享共用長三角區域內高校院所的技術、成果、研發儀器設備等高端科技資源。據不完全統計,我市現有60多家企業與長三角各高校院所達成合作意向或建立緊密合作關系。
喜人的成績不會憑空而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在經濟發展中集聚了一批優質創新資源、平臺載體和優勢產業,科技創新成果大量涌現,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更加牢固,創新型人才的集聚效應更加明顯,對接長三角一體化能力明顯增強,科技對經濟發展方式轉變的支撐引領作用更加凸顯。
科研投入,不斷涌現創新“頭部企業”
走進位于慈湖高新區的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器轟鳴,生產線上各種設備正有條不紊地運行著。在成品車間,叉車來回穿梭,將打包好的鈦白粉運進倉庫,等待出口或內銷。
“今年1-7月,企業已完成產值33.86億元,實現外貿進出口額2.26億美元。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良好局面已經形成,企業發展漸入佳境。”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梅可春自信地說道。
當前環境下,能夠交出如此亮眼的銷售數據,這與企業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管理、推進產品升級換代均有著密切聯系。為滿足金紅石鈦白粉的市場需求,企業先后與清華大學、南京理工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高校開展產學研合作,科研成果層出不窮,目前已獲得專利95項,其中發明專利24項,實用新型專利71項,參與了4項國家標準、行業標準的制定,另有23項發明專利、19項實用新型專利正在受理審查階段。也正因如此,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一舉成為國內最大的高檔金紅石鈦白粉生產基地,如今擁有年產40萬噸高檔金紅石鈦白粉產能,在全球100多家鈦白粉企業中排名第六,成為行業領軍企業。
類似金星鈦白這樣向科技創新要發展的企業在馬鞍山還有很多。中電泰日升、馬鋼新特鋼、奧盛新材料、科思化學等企業,也紛紛依托科研投入,尋找突破口,提高產品科技附加值。
創新是企業發展的不竭動力,企業是社會創新創造的主力軍。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堅持“引進”與“培育”相結合,著力完善科技型企業培育政策及服務體系,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引導創新資源和創新服務向企業集聚,推動企業向高新化、高端化發展,實現數量、質量雙提升,涵蓋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裝備制造等高新技術產業領域,集聚了寶武馬鋼等一批具有核心技術和較強自主創新能力的行業龍頭企業。
平臺發力,按下成果轉化“快進鍵”
科技創新的終極要義體現在成果轉移轉化上。
近年來,我市準確把握在長三角一體化中的功能定位,將平臺建設作為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重點基礎工作來抓,通過科技園區平臺、科技研發平臺、科技孵化平臺、協同創新基地等建設,全面提升科技成果轉化承載能力。
2020年成立的上海研發公共服務平臺馬鞍山創新服務驛站就是其中的佼佼者。該平臺圍繞產業找資源、深入企業挖需求、聚焦目標尋對接、牽線搭橋促交流、跟蹤服務助合作,企業缺啥就想方設法提供啥,讓科技零距離服務企業,借智借力為企業“強筋壯骨”。
成立以來,該驛站在長三角科技資源共享共用服務平臺上開辟馬鞍山專窗,發布導入長三角地區6419臺(套)大型儀器資源、874名專家信息、555家服務機構信息;收集企業研發、檢驗檢測需求103條,開展滬馬科技要素專場對接暨高校專家進企業活動、“滬馬科技資源日”活動、上海大院大所專家牽手企業對接等各類線上線下活動十余場,服務全市企業近200家次;幫助山鷹國際、中鋼天源、國星生化、恒泰重工等50余家企業與長三角地區高校、科研院所和服務機構進行對接,已促成校企合作項目近20項。
科技成果轉化,離不開政府“有形的手”。近年來,我市積極支持企業建設創新平臺。圍繞鋼鐵、新材料等主導產業,支持一批具有行業帶動性的龍頭骨干企業建設技術中心,寶武馬鋼“軌道交通關鍵零部件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中鋼礦院“礦產資源綠色高效利用安徽省技術創新中心”獲批建設。全市目前有省級以上創新平臺193家,居全省第4位;規上工業企業研發機構覆蓋率達到48.1%,居全省第一;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與省內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新型研發機構和科技轉化中心,一批科技企業孵化器、眾創空間應運而生。目前,我市科技孵化器和眾創空間已發展到45家,全市各類孵化平臺在孵企業和創業團隊1500多個,培育高新技術企業130多家。
以人為本,打出政策“組合拳”
根深才能葉茂,源遠方可流長。
近年來,我市先后出臺《馬鞍山市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進創新體系建設的若干意見》《馬鞍山市國家創新型城市建設行動方案》《關于進一步支持皖籍人才來馬創新創業的若干政策措施》《馬鞍山市高層次人才團隊資金管理辦法》《關于進一步做好科技人才團隊招引培育工作的實施意見》等系列創新政策,從頂層設計到制度安排,從人才培養到科技成果轉化,以制度創新推動科技創新,打出了一組“政策組合拳”。2020年,我市地方財政科技支出占比達到4.54%,較2012年提升了1.74個百分點,居全省第5位。我市全社會研發經費支出70.8億元,較2012年增長2.9倍,居全省第3位,財政資金撬動效應顯著。
安徽燊泰智能設備有限公司的彭耀團隊是政策的受益者之一。看中馬鞍山良好營商環境以及優惠的政策,2015年12月,安徽燊泰智能設備有限公司整體搬遷至馬鞍山經開區。2016年,該公司的彭耀團隊被評為馬鞍山市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市、縣級扶持資金1000萬元。2017年,又獲批安徽省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獲省級扶持資金600萬元。
彭耀團隊將扶持資金用于技術研發,成功研發生產出多款熱軋、冷軋用板帶包裝技術,產品投放市場后反響良好,并成功申報多項專利。該團隊研發的新型棒材雙繞打包機、?1600超大線道雙繞型鋼打包機,解決了棒材、型材捆扎不緊和大捆卷型鋼的自動打包問題,得到了市場的認可。其中,?1600超大線道雙繞型鋼打包機系國內首創,填補國內空白。該公司現擁有已授權的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27項,已受理發明專利4項,實用新型專利6項。
另據了解,自2014年開展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引進工作以來,我市招引了200多名高層次科技人才來我市創新創業,并對60余家科技人才團隊進行了政策扶持,其中對37家團隊采取了現金扶持政策,市、縣、區累計扶持資金3.189億元。截至2022年,我市共獲批省科技人才團隊16家,獲省級資金扶持6100萬元,涌現出一批以彭耀團隊(安徽燊泰智能設備有限公司)、謝勇團隊(安徽省東科半導體有限公司)等為代表的優秀科技領軍人才和創新型企業,匯集了一批領軍型創新創業人才,我市科技創新能力得到整體提升。
創新永遠在路上。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我市將繼續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創新生態體系,讓“第一動力”更加強勁。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蔣李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