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江戰役中,“軍民團結如一人”的種子在這里深深扎根。進入新時代,有著雙擁光榮傳統的含山縣、和縣、當涂縣集體發力,不斷提升新時代雙擁工作水平,鞏固發展軍政軍民團結新局面,讓軍政軍民團結之樹根深葉茂、四季常青。9月13日,安徽省退役軍人事務廳公布全省雙擁模范城(縣)名單,三縣齊齊入列。
紅色精神永流傳
9月18日,當涂縣黃池鎮亭頭中心學校組織召開主題班會,通過講述英雄故事、交流心中感悟,緬懷革命先烈。參觀了抗戰遺址——官陡門戰役遺址,學生夏惟浠感慨地說,新時代青少年要牢記歷史,珍惜來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立志成才,報效國家。
不忘歷史烽煙起,心中長鳴警鐘聲。近年來,三縣以傳承紅色精神為抓手,加大雙擁宣傳教育力度,營造了濃厚的雙擁輿論氛圍。
含山縣投入近200萬元新建雙擁主題公園,投入320萬元新建新四軍七師含和獨立團舊址,投入700萬元新建含山縣烈士陵園一期工程。對全縣19座零散烈士紀念設施進行了修繕和維護。每年清明節、烈士紀念日,組織全縣機關干部職工、黨員和中小學生、人民群眾以及部隊官兵到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烈士陵園等地掃墓,向烈士敬獻花圈花籃,緬懷先烈。
和縣把以愛國主義為主要內容的雙擁宣傳納入全民教育體系,多方式、多途徑加大宣傳教育力度。不斷創新宣傳形式,創新教育平臺和實踐活動。開設《軍民魚水一家親》等新聞宣傳專欄,投入300余萬元建設國防教育基地、西梁山烈士陵園、和含抗日根據地紀念碑、張智錦烈士墓等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積極開展雙擁工作“進機關、進社區、進學校、進農村、進企業”活動。
當涂縣將護河烈士陵園、塘南桃元烈士陵園列為縣首批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每年組織社會各界人士參加烈士紀念活動。2020年投入80多萬元,對護河烈士陵園、塘南桃元烈士陵園、太平公墓烈士墓進行全面提質升級。加強對縣域內16處零散烈士紀念設施管理保護的資金保障力度。石橋鎮將域內陶家財烈士墓改造擴建,打造成當地愛國主義、黨史學習教育的小型基地。
擁軍優屬譜新篇
為軍人子女、烈士子女高考加分,為軍人子女辦理入學;將邊海防官兵家庭作為常態化聯系重點,及時解決遇到的困難,讓軍人安心服役……這些只是三縣擁軍優屬工作中的部分細節。
含山縣緊抓“八一”等重要節日和征兵期間等重要時機,開展具有地方特色的“優秀兒女在軍營”專題宣傳活動,集中宣傳報道部隊典型。作為全市首個雙擁社會組織,含山縣愛心擁軍愛民促進會自2017年1月成立以來,每年都開展送演出進軍營活動,常年堅持走訪慰問退役老兵、宣傳國防知識、開展“愛心送進光榮門”等活動,深受社會各界好評。
和縣全面落實各項優撫安置政策,著力解決官兵遇到的難題。按時足額發放3633名重點優撫對象的撫恤定補待遇。堅持把做好退役軍人安置工作作為維護社會穩定的重要舉措來抓,精心安排工作崗位;全面落實服務政策。堅持把退役軍人服務放在重要位置,健全宣傳、文旅、婦聯等部門聯署辦公機制。
當涂縣將大學畢業生入伍獎勵金由8000元提高至3萬元,為全省最高。成立擁軍支前軍地協調小組,做好軍供保障、撫恤善后等工作。制定出臺《當涂縣軍人子女教育優待實施細則》,每年兩次組織新兵入伍歡送儀式,每年兩次組織退役士兵返鄉歡迎儀式,懸掛光榮牌,及時足額發放義務兵家庭優待金。建立軍隊轉業干部安置“綠色通道”,先后2次組織轉業士官共計119人簽訂合同并上崗,待遇全市最高。把退役士兵技能培訓當作重要民生工程來抓,免費組織三年度近400人參加。
擁政愛民一家親
把駐地當故鄉,把百姓當親人。三縣各駐地部隊積極開展擁政愛民教育,主動深入參與地方經濟社會建設。
駐含山部隊官兵在努力做好軍事訓練、完成軍事任務的同時,為駐地經濟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作出了突出貢獻。人武系統和駐含部隊結對幫扶10個聯系點,縣人武部自籌資金40萬元支持聯系幫扶的仙蹤鎮駱集村。著力推進基層黨組織幫建、平安鄉村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村容村貌整治、創業示范、先進文化事業等6項工程,共培育軍民共建文明街1個、“雙擁林”9個,創建軍地共建單位4個。
駐和縣部隊官兵把駐地當故鄉,緊緊圍繞社會穩定和長治久安總目標,堅定能打仗、打勝仗的信心和決心,在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的同時,積極支援地方經濟社會建設。積極參加結對共建、搶險救災、社會治安等。
駐當涂部隊官兵主動承擔急難險重任務,主動參與經濟社會建設,廣泛開展“學雷鋒”活動,積極參加志愿服務。疫情期間,原八六醫院為支援地方核酸檢測,分3批次共組織29人次赴丹陽、湖陽和當涂經開區,圓滿完成駐地13261人次核酸檢測任務。縣人武部成立“學雷鋒志愿小分隊”,為群眾免費修理家電、理發,幫扶困難家庭學生。武警當涂中隊多年堅持為姑孰鎮敬老院義務做好事,組織官兵開展無償獻血活動。
記者 吳黎明 蘇自山 黃瑩
通訊員 俞迪海 常興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