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氣爽,稻浪滾滾。眼前的7200畝連片稻田已進入抽穗揚花期,在當涂縣糧食主體功能區的南圩生成了一幅豐收大圖。
“預計11月10日以后就可以收割。今年夏季遭遇高溫旱情,但小田變大田后,農田水利基礎設施給力,預計畝產量仍可達到550公斤。”經營這片田地的安徽盛農農業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夏金林表示,目前,正在加強田間管理,檢修保養農業機械,力爭稻谷高產,確保顆粒歸倉。
“當初之所以流轉這塊地,就是看中了小田變大田的潛力。”夏金林說,原來這是一塊低產田,由于地勢低洼,容易發生漬澇災害,加之原有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嚴重老化,制約了糧食綜合生產能力。從追求效益的角度出發,擺在夏金林面前的路子有兩條,一條是改養河蟹、小龍蝦,另一條是下苦功夫加大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多產糧、產好糧。他堅定地選擇了后者。
開展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遇到的第一個“攔路虎”就是農田零星、分散、面積小,給耕種帶來諸多不便,不利于機械化種植,導致種地成本高、效率低,迫切需要將零散的地塊合并成大田。經過田塊拆零并整和高標準農田建設,800多塊小田變成了43塊大田,有效耕作面積增加了350畝。
小田變大田后,公司逐年加大投入,并爭取國家小型農田水利項目資金、土地整理復墾資金,累計投入3000多萬元進行基礎設施條件改造,通過架設電網,修筑機耕、田間道路,建造橋、涵、渠、閘,開挖清淤,種植防護林等農田水利措施,實現“田成方、路相連、渠相通、林成網、旱能灌、澇能排”。
經過“小田變大田”“差田變良田”改造,水稻從種到收的全程機械化成為可能。小田變大田前,只有旋耕、收割實現機械化,機械化率不到40%。小田變大田后,實現了從育秧、插秧、施肥、噴藥、收割、運糧、烘干的全程機械化,機械化率實現100%。
說起全程機械化,夏金林自信滿滿。推行水稻機械化育秧插秧,從實現零的突破,到成為全省機械化育秧插秧最大規模的農業經營主體。購置3臺大功率無人機,實現了全程無人機施肥噴藥,可節約人工20余萬元。原先生產道路老化,收割運糧,都是靠人工,現在收割,農用車直接開到田間地頭,收割機收割后直接散裝輸送至農用車,再運至烘干廠房直接入倉烘干,每年節約蛇皮袋5萬個以上,節約人工費用30余萬元。目前,公司擁有育秧機組4臺套、插秧機13臺、農用車8輛、旋耕機3臺和日烘干能力達到450噸的烘干設備16臺套。
機械化是科技化的前提。公司依托中國農大、安徽科技學院等高校科研院所技術支持,走產學研發展道路,承擔了科技部星火計劃以及省科技重大專項、科技攻關、科技成果轉化等20多項綠色優質水稻科研項目,既實現了穩糧增糧目標,單位面積產量高出周邊區域20%以上,年產優質稻谷3500多噸,可養活16000人,又大大提高了種糧比較效益。該公司也發展成為一家現代化農業集團。
如今,公司走上了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路子。建有現代化的糧食烘干、糧食加工、糧食儲藏車間1萬平方米,日產80噸大米、2000斤菜籽油,“南北圩”稻米被評為農業農村部名特優新農產品、省名牌產品、省高新技術產品、省著名商標,通過有機認證、綠色認證,最高檔次的稻米賣到每公斤17.6元的好價格。眼下,公司正圍繞優質水稻單品種種植,著力打造標準化基地,已被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批準為水稻農業標準化示范區創建基地。
記者 吳黎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