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初秋,博望鎮博望區濱湖村千畝優質水稻抽穗飄香。借助高標準農田建設契機,通過土地平整、田畝發包、稻蝦共養,撂荒地上再種糧,零散“巴掌田”變成整片“高產田”,一畝田、千斤糧、萬元錢,該村豐收在望。
資料圖
“多種糧、種好糧”的諄諄囑托,化為“有規劃、有計劃、有政策、有措施、有行動、有成效”的有力實踐。今年以來,我市結合實際、拓展延伸,系統推進“小田變大田”“閑田變忙田”“差田變良田”“蟹田變稻田”,創新實施“農田四變”田畝38.8萬畝,穩步提高農業效益,寫下了“努力多種糧、種好糧”的生動注腳。
破立之間 尋“找回耕地”之策
眼下,恰逢水稻抽穗,正是灌溉保苗、病蟲防治的關鍵時期。日前,記者來到含山縣陶廠鎮云塘村,只見規整連片的田地里一片青綠,“遠道而來”的河水經過縱橫交錯的灌渠流向土地,“來回穿梭”的無人機將藥肥均勻地灑向禾苗。
“還能這樣種田?”見此情景,種了大半輩子地的村民王大爺是贊嘆連連。曾經,因自家田畝位置偏僻,田塊彎彎曲曲,作為“行家里手”的他也是格外勞神費力。“如今‘小田’變‘大田’,統一機械化耕作、播種、灌溉、施肥、收割,省時、省力,節本、增效。”種糧大戶付正前給出答案。
作為魚米之鄉,馬鞍山水產、蔬菜、林果產業發展較好,但也存在著耕地“非糧化”、細碎化和基礎設施欠賬多等問題。“農田機械化耕作難、經營成本高、畝均效益差,不僅農民不愿種糧,大戶們也不愿流轉,出現了土地撂荒、耕地流失。”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陳鵬表示,要想端穩“飯碗”,找回耕地迫在眉睫。
如何找回耕地?“不僅要找回耕地,還得提升耕地質量,走內涵式農業發展道路,提高農業效率效益。”馬鞍山緊跟改革步伐,立足本地實際,大破大立之間,“農田四變”應運而生。
“小田變大田”。結合高標準農田建設、冬閑田復耕復種、高效農業示范、整村推進等方式,小塊并大塊、分散變集中、零碎變連片,推進田塊整治,實施“小田變大田”,探索實行集體直營、代耕代種、托管經營等規模化生產,提高土地產出率。
“閑田變忙田”。摸清冬閑田底數,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通過試點示范、村集體組織、引導農戶等模式,“因地制宜、宜糧則糧、宜油則油”,穩步壓縮冬閑田面積,持續提高耕地復種指數。
“差田變良田”。聚焦田、土、水、路、林、電、技、管等,著重根據地形地貌、作物種類、機械作業效率、灌排效率等因素,完善基礎建設、加強土地整理、提升地力地效,改造建設一批旱澇保收、高產穩產的良田。
“蟹田變稻田”。強化政策支持和技術服務,引導一批低效蟹田退出轉產,實施有序還耕復田、恢復耕種,在水產優勢產區因地制宜推行“稻蝦連作”“蝦稻魚”等種養模式,實現蟹田再種一季稻。
以民為本 找“科學可行”之法
任何一場變革,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我市堅持黨政同責、黨政一把手親自抓,市委書記、市長擔任領導小組“雙組長”,建立臺賬、掛圖作戰,納入考核、倒逼問責,全面形成“市統籌、縣區實施、部門協同、鎮村落實”的工作格局;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加強涉農政策資金整合,制定出臺20條針對性強的政策,從資金、用地、金融、保險等方面給予支持……黨政推動、上下協同,政策支撐、要素傾斜,我市“農田四變”行動推進力度空前。
“最重要的是,充分尊重農民意愿,統籌兼顧了找回耕地和群眾受益的關系。”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農產品貿易與政策研究室主任胡冰川表示,“農田四變”,貴在科學、可行。
當涂縣護河鎮幸福村在保證農戶實際承包畝數不變的情況下,實行“一戶一塊田”,再“確權確畝不確界”,通過流轉、入股等方式托管土地,實現規模化經營的同時,讓農民獲得土地流轉、務工報酬、股份分紅等多種收益。“村黨委全過程參與、監督、服務,確保公平、公正推進。”幸福村黨委書記陳傳銀說。
鄭蒲港新區以白橋鎮紅旗村、姥橋鎮姥長村為試點,打通以“田”為主體的“農田四變”改革和以“人”為主體的全域土地綜合整治,把村莊宅基地和村內溝渠、水塘、菜地、道路等復墾成連片耕地,完成6個自然村193戶安置,新增耕地216.09畝。
含山縣已列支1200萬元,對50畝以上的專業大戶復耕復種給予油菜150元/畝、小麥100元/畝、綠肥80元/畝的補貼,協調解決勞力、機械等方面生產要素,調動經營主體流轉經營高標準農田、開發冬閑田的積極性。
“我們還專門成立了技術指導組跟蹤服務,指導鎮村因地制宜、因時制宜,算好技術賬、經濟賬、時間賬。”陳鵬介紹,我市充分站在農戶角度,結合地形地貌、農田施工條件、季節性特點,明確“農田四變”建設點位和工作方向,核算“農田四變”改造成本、經濟收益,把握工作推進節奏、工作步驟,實施科學、系統推進。
多方共贏 求“穩糧增收”之效
改革出活力,創新出效益。
只見,當涂縣盛農公司從塘南鎮村集體流轉改造“小田變大田”7200畝,田塊數量由800余塊減少到43塊,新增有效耕種面積350畝;和縣善厚鎮陶店村高標準農田建設現場機聲隆隆,挖掘機、推土機忙碌“工作”,2200畝土地改造還未結束,已被種植大戶以溢價100元/畝的流轉費簽下協議……耕地面積在擴大,土地流轉在加快。
綠野糧食種植專業合作社,頭季再生稻粒粒歸倉,“頭茬平均畝產已達668.5公斤,再通過施肥培育,稻茬上將會長出新的稻苗,迎來二茬豐收。”合作社負責人金善九喜迎效益翻倍;明海家庭農場,工人忙著往稻漁連作田里投放飼料,“稻蝦連作田里套養鳊魚,每畝能收獲小龍蝦250斤、水稻1000斤、鳊魚300斤。”農場負責人黃明海說,畝產萬元不成問題……復種系數在提升,經營主體在增效。
濱湖村探索“支部+合作社+農戶”共建模式,實施“金土地”工程,整合效益低下的田塊817畝,發展稻蝦共養高效產業,通過流轉費溢價按比例分紅,實現農戶分紅266元/畝、村集體增收114元/畝;村民伍業玲則算起了一筆賬:每畝田的土地流轉租金從400多元漲到了700多元,在農場就業每個月還能掙3000元,一年多了好幾萬……農民在增收,村集體在獲益。
如今的馬鞍山,一片片規整有序的“高產田”,一條條筆直寬闊的機耕路,鋪展在青山綠水和美麗村莊之間。“農田四變”,正打通發展堵點,實現多方共贏,推動著農業農村現代化加速蝶變。
據統計,今年以來,我市已實施“農田四變”田畝38.8萬畝,找回耕地1.9萬畝;上半年夏糧、夏油“雙豐收”,同比分別增長1.1%、5.2%。
“接下來,馬鞍山應堅持試點先行、示范引領,在改革中創新、在實踐中發展,持續推進‘農田四變’,扎實做好穩糧增收,持續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繁榮。”胡冰川說。
記者 鄧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