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耕地“非農化、非糧化”問題,必須堅決遏制增量,妥善化解存量。在實際工作中,化解存量往往比遏制增量難度更大,因為這涉及如何處理好“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關系問題,需要兼顧農民、企業、新型經營主體的利益訴求,不能單靠一般性號召,要創新經濟運營模式。
當涂縣石橋鎮謝公村將230畝季節性龍蝦閑田二次流轉,交由種糧經驗豐富的村民托管,目前,這些閑田都種上了稻子。這個案例顯然具有“可復制可推廣”的典型意義。
近年來,蝦稻輪作模式為我市農民增收立下汗馬功勞,畝均收入可達4000多元,相比單純種糧,增收效益顯著,僅當涂縣就有10多萬畝。一季養蝦,一季種稻,保糧增收兩不誤。但由于養殖效益較高,加之部分養殖戶土地零散、技術不足等問題,導致水稻產量不大、收益不高,從而影響了種稻積極性,出現了部分季節性龍蝦閑田。針對這種“非糧化”問題,顯然不能“簡單化”“一刀切”去對待,需要從經濟規律中去找辦法。
舉一反三,因多年來的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及多種原因,部分地方出現了一些農閑地、撂荒地、拋荒地,可不可以像“龍蝦村”那樣,也來個“糧托管”。把秋季“托管”延伸到午季“托管”,把蝦后稻田“托管”拓展到邊角地的“托管”。如此,“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并行不悖,農民和新型經營主體可實現利益共享。
記者 吳黎明
[編輯:
吳曲波 審核:王小明 監制:谷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