遙看草色近卻無。7月31日,當涂縣石橋鎮謝公村,站在村民柏仕祥的蝦田環形溝一側向田中看去,用無人機播下的稻種已發出二三厘米長的嫩芽。
“環形溝里養殖的小龍蝦7月中旬已基本捕撈完畢,稻子要趕在7月下旬播下。再過10多天,秧田將會是一片綠色。到了秋收,預計畝產可達500公斤。”被村民們稱為“糧托管”的柏仕祥對蝦稻連作充滿信心。
柏仕祥是村里的蝦稻連作示范戶,緣何被鄉親們稱為“糧托管”呢?這要從當地破解耕地“非糧化”說起。
謝公村因山水詩派鼻祖謝朓鐘愛于此而得名。近年來,村民們紛紛采用稻蝦輪作模式,走出了增收新路子,成了遠近聞名的“龍蝦村”,柏仕祥就是帶頭人之一。所謂稻蝦輪作模式,就是在稻田四周開挖小龍蝦養殖環形池,面積不超過一成,春季放養小龍蝦,夏天待小龍蝦起捕后,中間九成地塊用來種糧。
“就拿今年來說,流轉的120畝地,一季小龍蝦畝產110公斤,價格平均每公斤42元,畝均收入4620元。”柏仕祥掰著指頭算賬,全村5604畝耕地,有5334畝實行了稻蝦輪作模式,增收效益明顯。但由于養殖效益較高,加之部分養殖戶土地零散、精力有限、技術不足、成本偏高等問題,導致水稻產量不大、收益不高,從而影響了種稻積極性,出現了部分季節性龍蝦閑田。
“如何處理好‘糧食安全’與‘農民增收’的關系,是擺在村兩委面前的緊迫課題。”謝公村黨總支書記孫義玲說,破解耕地“非糧化”,不能單靠一般性號召,要創新經濟運營模式。今年,該村在廣泛聽取種養戶意見的基礎上,推行農業生產服務托管模式,由村集體股份經濟合作社統一將龍蝦田二次轉包給種糧大戶,種糧大戶按每畝200元支付給養殖戶流轉費。現已完成230畝季節性龍蝦閑田二次流轉,交由種糧經驗豐富的村民柏仕祥托管,目前,二次流轉后的季節性龍蝦閑田都種上了稻子。
“種植水稻,包括二次流轉費在內,每畝地成本大約720元,按照每畝地收入930元來算,每畝地收益也有200多元,待蝦后稻收獲后,預計總收入4萬多元。”柏仕祥說,要想種糧有效益,一靠規模經營,二靠科技加機械。就拿水稻播種來說,由于稻田位于小龍蝦養殖環形池中間,機械開不進去,人工栽插費用又高,采用無人機播種,不僅費用低,還大大提高了效率。
當然,讓柏仕祥心儀的還有,稻蝦輪作模式可實現“肥藥雙減”。通過一季小龍蝦養殖,土壤表層有機質含量提高,通透性增強,全年肥藥使用量減少20%-30%;同時,通過灌水養蝦,利用未捕盡小龍蝦攝食雜草,又大幅減少了越冬蟲卵量,減少了農藥的使用,實現了生態綠色循環種養。
“龍蝦村里‘糧托管’的做法可復制可推廣。”石橋鎮分管農業負責人王加銀表示,該鎮將所有的農閑地、撂荒地、拋荒地給種植大戶進行托管;還成立了農業生產服務“大托管”領導小組,將制訂統一的實施工作流程、《農業生產托管服務合同》及《農業生產托管服務作業單》,明確雙方責任與義務,著重約定最低產量、托管費和農藥使用規范等事項,確保耕地功能恢復工作有序推進。
記者 吳黎明 通訊員 趙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