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凍溫度-12℃以下,冷藏溫度0℃-8℃。”日前,在我市天澤水岸、金山嘉苑、晨光花園等農貿市場,市場監管局工作人員為市場內每臺冷凍(藏)設備統一貼上冷凍(藏)小標簽。標簽上標注著冷凍或冷藏應設置的溫度,提醒經營戶注意冷凍、冷藏食品安全。
小小標簽,折射出我市追求食品安全的不懈努力。自2016年,經國務院食安辦確認為國家第三批、安徽省第一批“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單位以來,我市嚴格落實“四個最嚴”要求,以保障廣大群眾食品安全、構建食品企業誠信體系、促進食品產業高質量發展為目標,全面實施食品安全十大放心工程攻堅行動,切實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高位推動 落實食品安全黨政同責
201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建立“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臺系統。通過該系統,顧客站在大堂,可對后廚情況“一目了然”。3年后,我市整合資源,搭建AI智能市場監管系統平臺。2021年,我市又制定了AI智能市場監管服務采購方案,推動“明廚亮灶”智慧監管平臺向“互聯網+明廚亮灶”發展,監管人員和市民在手機上就能實時看到企業后廚。
從明廚亮灶到“互聯網+明廚亮灶”,在創建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過程中,我市不斷讓點上的經驗轉化為面上的成果,惠及全域人民群眾。
食品安全工作由點及面推廣,高位推動、黨政同責,強有力的政策舉措是第一動力。我市將食品安全工作作為各級黨委、政府一把手工程,實行市委書記、市長共同擔任市食安委主任的雙主任制。我市在全省率先將食品安全考核單列入市委、市政府年度考核目標中,對縣區、園區食品安全評議考核分值權重從2%提升至3%,并將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作為倒扣分值。
同時,我市還積極發揮市食安辦統籌協調作用,暢通部門間食品安全信息通報、形勢會商、風險交流渠道,依據風險等級,對食品生產企業實施分級分類監管。
今年上半年,我市成功通過“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省級初評,遴選培育“食安安徽”品牌企業50家。
強化監管 提升食品安全治理能力
餐飲店的春卷皮不合格,罰;小吃店未獲許可從事網絡經營,罰;企業生產標簽不符合食品安全法規定,罰……
食品安全是“產”出來的,也是“管”出來的。近年來,我市深入開展食品安全放心工程十大攻堅行動,圍繞群眾普遍關心的突出問題,著力提高從農田到餐桌全過程食品安全監管能力。
創新監管方式,有利于將食品安全隱患消滅于萌芽狀態。我市在全省率先出臺食品安全風險隱患排查制度,通過摸清監管底數,全面建立“一企一檔”“一坊一檔”和風險隱患清單,實現對食品生產企業和食品小作坊類型、區域精準畫像、精準監管。我市還全面推進農村食品安全綜合治理,扎實開展食用農產品產地準出和市場準入銜接,不斷提升農村居民食品安全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在日常監管實現全覆蓋的同時,我市加大專項整治力度,組織開展食品安全“守底線、查隱患、保安全”專項行動、春秋季學校食品安全專項檢查、夏季食品安全專項整治、保健食品行業專項清理整治、進口冷鏈食品專項治理、農村假冒偽劣食品治理、小作坊整治等專項治理行動,對食品安全違法行為始終保持高壓打擊態勢。
社會共治 織就食品安全防護網
近日,市市場監管局公布了“你點我檢”雪糕抽檢結果,10個批次的雪糕全部合格。
食品安全關乎你我,“你點我檢”是我市食品安全社會共治方式之一。自國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創建工作啟動以來,我市堅持共治共享,在全市織就了一張食品安全防護網。
社會監督員、食品安全小衛士、食品行業協會,我市組建了多層次的共治隊伍;持續開展“食品安全宣傳周”以及食品安全“五進”等活動,創新開展“餐飲安全你我同查”、外賣“食安封簽”、騎手送“信”等活動。我市還建成全省首個食品安全科普宣傳主題小鎮,建有2個省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教育基地,全市逐步形成“一市一基地、一縣一園、一鎮一站、一村一欄”食品安全科普宣傳格局。
此外,我市在全省率先推行金融機構“銀行+保險”工作模式,激勵食品生產經營者落實主體責任。全市食品生產經營單位食安險參保率達10%,其中大中小學校(幼兒園)食堂、集體用餐配送單位和中央廚房參保率達100%。
買菜更放心,街邊餐館更干凈,小作坊更規范……6年來,馬鞍山人驚喜地發現,不論是在家做飯,還是外出就餐,對食品安全的擔憂越來越少,舌尖上的幸福感越來越強。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王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