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東岸,馬鞍山城北,慈湖河碧水和筆架青山一起簇擁著一座活力迸發的科技創新產業新城——慈湖高新區。
應時代之變,立時代之潮。一直以來,慈湖高新區勇立潮頭,在八百里皖江最前沿,敢為人先,持續向“新”攀“高”,高質量發展氣象萬千——創新賦能,創業更新,“智造”更有活力,為“又高又新”發展添動能;背靠傳統,面向未來,產業升級“不走尋常路”,傳統產業形集聚之效,新興產業挾勢蝶變;融入長三角,筑高地爭先鋒,一體化發展成主線,高質量發展提質擴容,正日益迸發出強勁動力。
賦新能 科技創新孕育新機
近日,科技部火炬中心公布了全國350家國家級眾創空間名單,作為全市唯一,慈湖高新區的夢之灣眾創空間喜獲“國字號”,成功入選。
這樣的“高新現象”,并非偶然。
在慈湖高新區,“大眾創新,萬眾創業”已形成濃厚氛圍,企業創新發展活力不斷增強。高新區現有獲認定的高新技術企業118家,80%以上的科技型企業和中科院、東南、南航、安工大等高校院所建立了產學研用深度融合關系。
好的項目也要有高端的平臺與之相配。目前,高新區已累計建設寧馬科創園、產業合作園、智能制造產業園、對臺創業園等近50萬平方米孵化載體,成功獲批國家“雙創”示范基地、國家小微企業創業創新示范基地,建成國家級眾創空間1家、國家級科技企業孵化器1家、省級孵化器1家、省級創業大學1家、省級眾創空間1家。可以說,慈湖高新區一直著力構建的“創業大學-眾創空間-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區”的創業孵化生態鏈條初見成效。
創新是園區發展的第一動力,也是企業發展的“生命線”。
“最高端人才集聚在科研所,投入也是配套的,科技創新就是我們的競爭力!”提到母公司對科技創新的重視程度,馬鞍山科思化學總務部經理王書琴倍感自豪。作為一家從事日用化學品原料研發、生產和銷售的企業,馬鞍山科思化學是南京科思化學股份有限公司在馬鞍山投資的第二家工廠。
“我們的產品包括防曬的活性成分防曬劑、合成香料等,主要出口歐美地區,客戶群體包括拜爾斯道夫、寶潔、歐萊雅、強生等知名化妝品公司,科技創新幾乎貫穿了整個生產線。”王書琴隨機展示二車間的一條生產線,只見粗細不一的管道組成的網格間,兩名工人不停忙碌,盯數控表,看材料反應。現場既看不到原料,也瞅不見產品,可背后,縮合、水洗、脫溶、析晶、烘干、包裝一系列工序已完成。
“企業剛投產又遇上疫情,可因為產品過硬,效益還是出來了。”據王書琴介紹,馬鞍山科思化學一季度產值5301.7萬元,銷售收入5367.94萬元。今年,公司將重點推動年產500噸紫外線吸收劑和年產2000噸防曬用二氧化鈦項目的建設工作,項目建成達產后預計可新增銷售收入3.5億元。
興新業 新材料產業再造新優勢
火熱夏季,作為行業排名世界第六、中國第二的安徽金星鈦白(集團)有限公司交出了一份熱騰騰的亮眼答卷:今年1-5月份,公司實現產值24.6億元,其中外貿出口表現搶眼,已完成1.77億美元,同比增長10.53%。目前產品國外市場銷量達到43%。
數據令人振奮,也傳遞信心。
“從數據可以看出,我們通過技術改造挖掘存量,用招大引強培育增量,以新材料產業造就新優勢,有了很明顯的成效。”企業掌舵人躊躇滿志。作為一家新材料企業,他對企業未來在產業高質量發展上爭做高地充滿信心。
今年以來,金星鈦白持續加大研發投入、提高創新管理、推進產品升級換代。作為行業里的龍頭企業,金星鈦白更是將總投資額高達20億元的年產20萬噸磷酸鐵項目直接落戶慈湖高新區,將高新區打造為其新能源電池產線的新秀,讓新材料行業生態成鏈成圈。新項目共分兩期建設,一期占地190畝,根據計劃,明年6月將進入試生產階段。
類似金星鈦白這樣延鏈補鏈強鏈的現象在慈湖高新區還有很多。
瞄準產業鏈延伸,慈湖高新區以節能環保、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三大新興產業作為重點,重點培育馬鋼誠興、國能神皖、健鼎化工、華旺等企業,健全節能環保產業鏈,全力爭創省級節能環保產業重大新興產業基地;圍繞瑞斯康達、中電泰日升、云佳智能、金星磷酸鐵等項目,充分挖掘電子通信產業的發展潛力延伸產業鏈;依托馬鋼新特鋼、金星鈦白、奧盛新材料、科思化學等新材料領域龍頭企業,在材料深加工上尋找突破口,提高產品附加值,推動產品逐步向高性能材料、精細化工新材料、特種專用材料等全方位滲透,進一步配強產業鏈。
內生也要外引。圍繞三大新興產業,慈湖高新區在現有的產業基礎上延鏈補鏈強鏈,全力招引前景好、潛力大的項目進行龍頭培育,筑起高質量發展的脊梁。通過推動企業向園區集中、資本向園區集聚、產業向園區集群,不斷壯大主導產業,銜接輔助產業,使慈湖高新區在產業鏈條上再強化、再延伸。
創新績 引人才出新政當先鋒
近年來,慈湖高新區緊扣產業發展需要,將人才工作作為“一把手”工程來抓,在專業技術人才引進方面下工夫。以好環境、優政策、好平臺、暖服務,來吸引人才、集聚人才。
通過“補貼+獎勵+減免”的政策組合拳,慈湖高新區為企業解決后顧之憂,引導各類創新要素向園區集聚,加快推進科技創新、企業轉型、產業升級。數據也直觀地展現了這一點。今年1-5月份,高新區減稅降費達2億元,資源綜合利用等即征即退1.08億元,留底退稅1.4億元,累計減免企業房租717.26萬元,組織了4場“四送一服”企業訴求調度會,幫助企業解決政策性擔保貸款1800萬元,為376家企業兌現政策資金5.36億元。
今年的“期中考”交卷鈴聲即將響起,對于接下來要揭曉的半年“成績單”,慈湖高新區目標確定,方向堅定。
“我們將繼續咬緊‘高質量’和‘一體化’發展這一主線,以‘制造業三年倍增突破年’為主抓手,以規劃定位增產城融合之效,以招大引強增產業集聚之效,以技改升級增創新轉型之效,以項目建設增落地達產之效,以一體推進增對接融入之效,以優質服務增營商環境之效,努力在全市高質量發展中當好先鋒、做好表率。”慈湖高新區相關負責人稱。
經略既張,宏圖將舉;方向既明,干勁倍增。
圍繞“千億園區”目標,慈湖高新區將各項任務落實到年、季、月、周,落實到每個項目開工、建設、投產、上規的各個環節,抓早抓小、抓細抓實。以變革性思維、突破性舉措,乘勢而上,勇開新局。
無論是結合畝均效益評價和低效用地清理,持續加快推進片區綜合開發;還是以沿線區域整治為重點,重點布局節能環保和新材料產業及寧馬城際城市會客廳項目,促進西部片區產業轉型和環境提升;抑或是大力推進智慧小鎮建設,圍繞大健康、文化旅游、現代農業等產業優化健康小鎮規劃布局,推動東部片區產業加快集聚,無一不是慈湖高新區“做高地、當先鋒”的具體舉措,無一不在匯聚著高新區高質量發展的勇氣和底氣。
規劃的高度決定了發展的廣度。下半年,慈湖高新區將對標落實,奮勇爭先,把做強做優做大實體經濟特別是制造業作為主攻方向,為打造安徽的“杭嘉湖”、長三角的“白菜心”貢獻慈湖力量。
文/記者 劉小慶 張令琪
通訊員 邱雪 圖/記者 邵紀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