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最基本的民生福祉。
截至2021年,我市人均預期壽命達79.82歲。嬰兒、孕產婦死亡率分別降至2.25‰、7.66/10萬,在全省處于領先水平,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排名全省第一,人民群眾健康獲得感和健康水平顯著提升。
綜合反映國民健康水平指標的變化,昭示著我市200多萬人民群眾的健康水平正在顯著提高。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市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衛生健康工作的系列重要指示和講話精神,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放在第一位,持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優化整合醫療資源,逐步補齊醫療基礎設施短板,不斷完善醫療衛生服務體系,織牢織密群眾“健康網”,托起群眾的“幸福夢”。
深化改革,破解群眾“看病貴”
醫療衛生,關乎老百姓的身心健康,關乎千家萬戶的福祉。
我市全面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著力破除群眾看病貴的頑疾,為老百姓帶來實實在在的“健康紅利”。
“僅藥物支架這類醫用耗材單品,2021年以來,就為患者節約了約335萬元。”市人民醫院分管醫用耗材的副院長王健告訴記者,取消醫用耗材加成后,前來就診就醫的患者能切實感受到醫改帶來的實惠。
“我市推進藥品耗材集中采購和使用改革。全面執行國家組織藥品集中采購和使用改革試點25種藥品的采購和使用政策。”市衛健委醫改科科長徐勁松介紹,“同時,我市積極參與擴大國家組織集中采購和使用藥品品種范圍,落實省醫保局高值醫用耗材集中采購政策,推動醫療機構調整優化用藥結構,保障患者用藥需求和用藥安全。”
自2021年10月25日,第五批國家集采藥品結果在我市正式落地實施以來,我市集采共涉及45個品種、64個品規,范圍覆蓋高血壓、糖尿病、冠心病、消化道、肺癌、胰腺癌等重大疾病用藥,平均降幅59%,藥品費用明顯降低。
“治療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等疾病的艾司奧美拉唑注射劑40mg/支,集采中選價格為9.14元,相比集采前的70元,降幅高達87%。”據市藥品器械采購管理中心主任張毅介紹,根據測算,此次集采我市預計一年將節約醫療費用1000余萬元,按報銷比例60%計算,可為患者節省約400萬元,為醫保基金節省約600萬元。
守護健康,破解群眾“看病難”
“到大醫院看病不方便,流程太多,看病花錢不說,還花時間。今天大醫院專家來到這里給我們看病,又方便、又省錢。”日前,在家門口就能接受三甲醫院的專家醫療服務,花山區解放路街道李阿姨很激動。
這是5月19日,三甲醫院德馭醫療馬鞍山總醫院派出心血管內科、中醫科、老年科和全科醫學科等專家組成義診團隊在花山區開展“世界高血壓日”義診活動,為前來咨詢、問診的社區居民提供免費醫療服務。
近年來,我市不斷聚焦群眾看病就醫的急難愁盼問題,通過內外兼顧,改善人民群眾看病就醫感受。三甲醫院專家基層義診,讓“大醫院的醫生進村(社區)”只是我市各家醫院醫療資源下沉的舉措之一。
辦好“身邊的醫院”,打通城區醫療服務堵點斷點。2021年3月,由市人民醫院托管的花山區沙塘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正式揭牌,該院定期派駐專家進社區坐診,1.3萬社區居民不出社區就可以看上“專家號”。與此同時,該醫院將做好轄區居民的家庭醫生簽約和基本診療服務工作,為社區及周邊居民提供優質的醫療及公共衛生服務。
辦好“身邊的診所”,讓農村人買得起藥、看得起病,放得下心看病。“向上對接市縣級優質醫療資源,向下‘輻射’村級衛生室。”鄭蒲港新區姥橋鎮中心衛生院院長沈志龍說,發揮轄區內“家庭醫生”單元力量,打通服務群眾健康的“最后一公里”,讓群眾在家門口獲得更優質、更高質量的醫療服務。
“目前,全市社會辦醫療衛生機構508個(含村衛生室),全市在崗村醫485名。”市衛健委基層服務與婦幼健康服務科科長施伏鴻介紹,我市已組建家庭醫生團隊583個,深入農村、社區,讓居民尤其是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患者,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到定期專業健康指導。我市通過推進簽約服務,提高了城鄉居民對醫療健康服務和健康知識的知曉率,健康教育、預防保健、康復、計劃生育等服務得到落實,促進了全市基本公共衛生服務事業的發展,初步緩解了基層群眾“看病難”問題。
引進“身邊的名醫”,上海交大醫學院附屬新華醫院著名放射科專家李惠民教授來市人民醫院開設工作室,每月1次定期坐診;長三角婦科專家馬鞍山市婦幼保健院驛馬工作站揭牌,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婦科腫瘤專家趙衛東“入駐”......2021年以來,市衛健委將推進“家門口的長三角優質醫療服務”作為年度重點實施的為民辦實事項目,指導全市二級以上醫院與長三角地區名醫名院開展合作,扎實推進33個年度合作項目。各家醫療機構通過名醫工作室創建、合作辦醫、共建醫聯體或專科聯盟等方式,積極引進一批長三角區域內知名醫療衛生專家來馬鞍山坐診和指導業務,滿足我市群眾對高水平醫療服務的需求。
不僅如此,為解決“看病難”問題,我市還緊鑼密鼓推進緊密型醫共體、醫聯體建設。近年來,圍繞“兩包三單六貫通”,我市著力推進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建設,組建了6個緊密型縣域醫共體,覆蓋全部鄉鎮衛生院、村衛生室,覆蓋率100%。圍繞“331”架構,我市著力推進緊密型城市醫聯體建設。2021年,各醫聯體共計下沉醫療專家100余人,上下轉診人數達2000余人次。
做強公衛,破解群眾“早看病”
人均預期壽命是衡量國民健康水平和幸福指數的一把標尺,也是觀察民生狀況的一面鏡子。“2011年,我市居民人均期望壽命為78.56歲。2021年,居民人均期望壽命達79.82歲,增加了1.26歲。”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與健康管理科科長秦其榮介紹。
人均期望壽命的提高,離不開我市在公共衛生服務領域的投入。據介紹,2011年以來,我市人均基本公共衛生服務經費補助標準從2011年的每人每年25元提高到2021年的每人每年75元。
為提高預防接種服務水平和質量,我市先后有28個預防接種門診完成數字化建設,8個接種門診探索智慧門診建設。市疾控中心預防醫學門診部是其中的標桿之一,是全省首家成人專業化預防接種門診。開設之后,不斷進行軟硬件升級,為全市預防接種服務水平提升探索新路徑。
作為公共衛生服務“重頭戲”的衛生應急系統建設,我市連續加大投入,形成快速處置突發公共衛生事件能力。2020年5月,我市總投資1140萬元的市級衛生應急指揮處置中心在全省率先建成并投入運行。同時,在三縣三區疾控中心建成6個衛生應急指揮處置分中心,市級指揮中心視頻會商系統現已實現與各分中心間的互聯互通,提升了我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
面對突發新冠肺炎疫情,我市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能力經受了“大考”。2020年以來,我市建立健全發熱門診常態長效管理機制,動態研判疫情發展形勢,精準開展重點人群摸排和密切接觸者管控。落實“四集中”救治,全市所有新冠確診病例和無癥狀感染者全部實施定點救治或醫學觀察,治愈率100%,有力保障了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
下一步,我市將認真貫徹落實國家、省、市的醫改部署,加強醫改工作統籌協調,著力推進緊密型醫聯體、醫共體建設,加快推進建立現代醫院管理制度,進一步推進醫改各項舉措落地生效,惠及城鄉居民,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加優質的醫療服務。
補齊短板,破解群眾“看好病”
“以前,測一個心電圖,不光要排隊,還要躺在病床上,再貼上各種電極,每一次檢查都讓人感覺很不舒適。”日前,雨山區安民街道社區居民戴必功老人感慨于診斷技術的進步,“現在兩分鐘,就拿到了心電圖報告,真快。”他請醫生打印了一份紙質報告,樂呵呵地說,身體沒毛病,心里就沒負擔了,中午回家要吃點好的。
這一幕,不僅發生在雨山區安民街道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還在十七冶醫院醫聯體內首批使用便攜式動態心電記錄儀的18家基層醫療機構不斷上演。
“硬件”支撐到位,患者享受到更好診療體驗。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強醫療衛生基礎設施建設,醫療機構硬件設施一步步完善。今年以來,縣域內就診率達到了82.27%,跨省異地就醫人數同比下降13%。
2020年10月18日上午,市人民醫院東院(秀山醫院)開診;2021年12月16日,市婦幼保健院綜合產科樓正式投入使用;2022年6月底前,按照三甲醫院標準建設的博望區人民醫院項目預計具備驗收條件。
“軟件”建設加碼,智慧醫院讓看病更便捷。近年來,我市嚴格遵循國家衛健委頒布的信息系統相關標準和規范,加快推進醫院信息化標準建設。
在城區,各家醫療機構不斷引入各種“智慧元素”,改善市民就醫體驗。市婦幼保健院積極打造“智慧醫院”,啟動以電子病歷為核心的智慧醫療和以病人為核心的智慧服務建設。目前,市婦幼保健院已全面上線住院電子病歷系統、住院醫囑系統、臨床路徑系統、門診電子病歷系統、門診處方系統等;在農村,基層醫療機構通過“智醫助理”項目,借助現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輔助診斷、遠程會診幫助等新功能不斷提升鄉村基層醫務人員的診療服務能力,也更加方便患者就醫。
文/圖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夏雷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