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補償工作臺更新到第三代,模具精度誤差縮小到市場普遍標準的五分之一;薄薄的刀具輕松切割精確度要求極高的硅鋼片,實現進口替代,減少了電力企業的成本……
在博望區,企業自主創新百舸爭流,產學研合作勢如破竹,一道道技術瓶頸被突破, 一個個工藝流程被改進,轉化為民營企業高質量發展的動力。
自主創新激發“向上”動能
傾身站在一套全自動可調開口下模前,安徽聯盟模具工業股份公司技術部部長王長福拿著扳手,調試剛剛安裝的減速機。一次、兩次、三次……他的目光始終盯著模具的開口處,努力讓每一次調試都能達到預想中的速度。
聯盟模具成立于1995年,是一家專業制造高精密模具的企業。公司始終把自主創新作為安身立命之本,實現產品和工藝的雙提升。
“這是我們研發的機械補償工作臺,專門用來消除折彎機變形誤差,精度誤差在±2絲,市場普遍標準是±10絲?!蓖蹰L福指著一張長條形、上面安裝著各種零件的“鐵桌子”告訴記者,工作臺目前已更新到第三代,精度更高,誤差更小。
“這是我們自主研發的折邊機模具,變傳統的液壓折彎為電動折彎,不管折幾個邊,一次成型?!眮淼搅硪粋€車間,王長福拿起一塊個頭不大的模具介紹。
去年7月,聯盟模具的老客戶江蘇亞威機床股份有限公司提出新的需求,想訂購一次成型的折邊機,問王長福能不能完成,“保證完成”,立下“軍令狀”,王長福和他的研發團隊一頭扎進研發工作中。
“光工藝流程調整就不下5次,每調整一次需要半個月時間?!闭{整一次,離目標就越近一步。歷經4個月,模具終于研發成功,這讓團隊全體成員興奮不已。
近年來,博望區不斷加快推進創新驅動,通過前期輔導和引導企業投入等方式,做大做強高新技術產業,不斷強化項目管理和服務,助推經濟高質量發展。今年以來,該區已有3家企業成功獲批省級數字化車間, 15家工業企業161臺生產設備上云進平臺,博望工業互聯網平臺框架已經形成。
產學研合作加快成果轉化
研磨勻速轉動,四個小時后,研磨工陶銀紅打開磨蓋,從研磨泥中拿出一個刀片,用檢測尺量了厚度,剛好達到標準。他關掉機器,取出剩余24個刀片,放進鏡面拋光機,開始拋光。
走進馬鞍山市金菲硬質合金刀具有限公司生產車間,大小不一、形狀各異的刀片有條不紊地“走”下生產線。金菲公司成立于2006年,是一家硬質合金刀具、模具及機械配件加工、銷售企業,其生產的高端刀具主要運用于電力行業和新能源企業。2021年,公司實現產值2600萬元,同比增長50%。
“產值迅速增長,得益于產學研合作?!惫究偨浝黻愽螘D說,公司與安徽工業大學建立了產學研合作,提升創新能力、加快科技成果轉化。
“我們有一款平面工裝,就是在產學研合作下誕生的。”陳鑫旸舉了個例子,該工裝的精度更高,誤差只有幾微米,因此,剛一上市就被客戶搶購。“由這款工裝帶來的訂單多達數百萬元。”陳鑫旸介紹。
產學研合作成果能迅速轉化,離不開高精尖設備的支持。金菲公司每年投入設備更新費用達兩三百萬元?!斑@是1.5米的橫刀,誤差在0.003mm以內,是市場普遍標準的十幾分之一?!苯鸱乒緞撌既岁悓W金指著車間內一臺臺高端機床告訴記者,設備更新后,產品精度大大提升。
不只是金菲公司,在博望區,政府搭臺、校企唱戲的產學研合作模式已漸成風尚。博望區引導企業與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全面促進機床、刃模具、機械產業轉型升級。該區先后與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安徽工業大學等科研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加快建設上海交通大學-馬鞍山博望高端數控機床研發中心、合肥工業大學-馬鞍山博望自動化智能裝備研究院、蘇相研究院博望離岸實驗室暨蘇博智能制造產業研究院,為科研成果轉化提供有利條件。
記者 王永霞
通訊員 遲開紅 張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