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1日,《中國區域創新能力評價報告(2021)》在北京發布。《報告》顯示,我省2021年度區域創新能力排名第8位,連續10年位居全國第一方陣。今年1月至11月,全省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增加值同比增長23.4%、18.0%;全省吸納、輸出技術合同成交額1041.03億元、850.26億元,同比增長65.5%、115.4%,持續呈現科技成果“進”大于“出”態勢;獲授權發明專利21883件,同比增長19.8%,有效發明專利擁有量較2020年增長28.3%,萬人發明專利擁有量達19.6件,較去年底凈增4.2件。預計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將突破11000家。創新發展的安徽用一連串令人振奮的數據,為即將過去的2021年交上了一份亮麗的答卷。
重大成果加速涌現 創新平臺建設“立柱架梁”
12月20日,《科技日報》在年終盤點《2021年中國科技的重大突破》中列舉了今年中國科技的十個重大突破,其中有安徽科學家取得的4項成果:“九章二號”和“祖沖之二號”成功研制,使我國成為唯一在兩個物理體系中實現量子計算優越性的國家;光存儲時間達1小時,大幅刷新2013年德國團隊所創造的光存儲1分鐘的世界紀錄,向量子U盤邁出重要一步;“人造太陽”成功實現可重復的1.2億攝氏度101秒和1.6億攝氏度20秒等離子體運行,創造托卡馬克實驗裝置運行新的世界紀錄;證明凱勒幾何核心猜想,解開數學界60多年“懸案”。
2021年是安徽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的奠基之年。一年來,我省堅持把科技自立自強作為安徽跨越式發展的戰略支撐,以打造科技創新策源地、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和科技成果轉化運用體系“一地兩體系”為主線,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打造戰略科技力量,深入推進實施專項行動服務保障國家實驗室建設;打造深化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改革示范區,在科技成果處置權和收益權改革等方面多管齊下,形成覆蓋創新要素全鏈條的政策體系;打造高段位科技成果轉移轉化“交易盛會”和科技金融賦能科技成果轉化平臺,加快建設長三角科技創新共同體,著力打造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科技創新策源地。國家實驗室建設取得多項重大原創科技成果,合蕪蚌國家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示范區獲批建設,首屆國字號“科交會”成功舉辦,省科技成果轉化引導基金一級杠桿效應放大4倍。截至目前,全省已建成各類國家級研發平臺210家,“一室一中心”32家,省重點實驗室171家,省級以上工程技術研究中心512家,院士工作站72家,安徽已成為國家戰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要省份。
大科學裝置,國之“重器”。在合肥,大科學裝置數居全國前列并呈集群發展之勢——全超導托卡馬克裝置性能不斷提升;合肥同步輻射光源實現恒流運行,性能達到國際先進水平;穩態強磁場實驗裝置磁場強度達42.9T、位列世界第二。按照“四個一批”的思路, 安徽正規劃建設大科學裝置集中區,梯次推進大科學裝置建設,聚變堆主機關鍵系統設施、未來網絡試驗設施(合肥分中心)、高精度地基授時合肥基地等加快建設,合肥先進光源、大氣環境立體探測實驗研究設施、強光磁集成實驗裝置預研進展順利,立足合肥、服務全國、聯通世界的大科學裝置集群正在成為安徽創新的引力磁場。
“揭榜掛帥” 攻關核心技術難題 出臺政策營造良好創新環境
11月26日,省科技廳組織開展的“揭榜掛帥”有了結果,共有超導量子計算超低溫微波互連系統等9個項目成功揭榜并立項。這9個項目吸引了10個省份30多家單位參加聯合科技攻關。對成功揭榜并立項的項目,省市財政將采取無償資助方式,給予最高2000萬元資金支持,共支持資金1.5億多元。
今年以來,我省面向海內外廣撒英雄帖,誠邀各路英才來皖領銜掛帥,以解決制約當前全省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面臨的關鍵核心技術難題,支撐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據介紹,這些被成功揭榜的項目都是制約當前我省高新和戰新產業及企業發展過程中面臨的最緊迫、最關鍵的技術難題。
為營造鼓勵科技創新的良好環境,我省出臺實施全國首個《安徽創新型省份建設促進條例》,將推進創新型省份建設的體制機制、重大措施、創新要素保障等方面予以制度化法制化,為建設科技強省提供法治保障,切實營造鼓勵創造、追求卓越、寬容失敗的創新氛圍。加強規劃部署。強化系統觀念和創新導向,在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親自部署、高位推動下,成功舉辦安徽省科學技術獎勵暨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推進大會,出臺加快建設科技創新攻堅力量體系意見和實施方案,圍繞構建“六大創新體系”,啟動實施“六大科技行動”,加快推進科技自立自強,為打造“三地一區”提供科技支撐。
以企業為主體組建創新聯合體。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按照“龍頭企業牽頭、高校院所支撐、各創新主體相互協同”的基本思路,出臺《安徽省支持企業牽頭組建創新聯合體試點工作指引》,圍繞省十大新興產業關鍵核心技術,以及量子信息、未來能源、生物育種等事關發展全局和長遠需求的基礎核心領域,支持科大訊飛等科技領軍企業組建創新聯合體,開展共性關鍵核心技術攻關,推動政產學研用協同創新。通過持續開展科技攻關,突破了一批重大技術瓶頸,取得了一批重大科研成果,全省12項成果獲2020年度國家科技獎。
加快科技成果轉移轉化 助推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
12月14日,吸氣式火箭發動機原理性樣機研制、電磁導航定位模塊、農業科技服務平臺、合作共建工業設計研發服務平臺等14個項目在安徽科技大市場現場簽約,同時線上發布142項轉化交易成功項目。今年以來,我省積極構建“政產學研用金”六位一體的科技成果轉化服務機制,組建安徽科技大市場建設運營有限責任公司,作為市場化運營平臺,積極推動創新、創業、創投、創客“四創”聯動,建設并拓展安徽科技大市場科技成果產業孵化基地。
繼11月舉辦了首場安徽科技大市場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后,在此次舉辦的安徽科技大市場12月科技成果轉化交易會上,重點突出聚焦科技成果的就地交易、就地轉化、就地應用上。在就地交易上,現場簽約項目14項,同時線上發布142項轉化交易成功項目;在就地轉化上,共展示發布20個省內外成果產業化項目;在就地應用上,展示發布14個科技成果應用場景,線上線下參與企業200余家。“我們通過安徽科技大市場,面向全國乃至全球發放技術攻堅榜;依托科大硅谷和高新園區等,以人才流匯聚成果流,吸引高端人才攜帶更多的先進科技成果到安徽轉化。”省科技廳副廳長、省外國專家局局長夏輯說。
深化招商引資、招才引智,讓高端資源集聚,使發展動能增強。今年以來,我省把“雙招雙引”作為助推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抓手,運用市場的邏輯謀事、資本的力量干事,形成項目、資金、人才等各類高端資源要素匯聚的強大引力場,科技產業高質量發展的動能不斷增強。
“我們堅持頂格傾聽、頂格協調、頂格推進,深入開展人工智能產業‘雙招雙引’,研究制定《安徽省人工智能產業‘雙招雙引’實施方案》《安徽省打造人工智能科技創新策源地實施方案》,牽頭人工智能產業‘雙招雙引’,繪制產業鏈12大細分領域圖譜,明確重點企業、領軍人才等,按圖索驥,主動對接。”省科技廳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已招引項目226個,其中省招引項目92個,省市總投資2123億元。
圍繞高端裝備制造、電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及健康、人工智能等新興產業,我省推行“人才團隊+科技成果+政府參股+股權激勵”模式,新遴選扶持47個高層次科技人才團隊在皖領辦創辦企業,累計扶持321家團隊企業,其中合肥芯碁微裝已成功登陸科創板,17家啟動上市程序,190家獲得高新技術企業認定,9家入選中國隱形獨角獸企業。在前不久召開的2021世界制造業大會上,僅展會序廳就有中科類腦、本源量子、東超科技、明天氫能、萬豪能源、云塔電子、碳華新材料、航瑞航空動力、陶鋁新材料、清新互聯等10家獲扶持的團隊企業代表安徽展示新興產業的技術突破和發展潛力。
本報記者 汪永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