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是關鍵。
據國家統計局安徽調查總隊反饋數據顯示,上半年,馬鞍山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4040元,高出全省平均4030元,絕對值位居全省第一位;同比增長16.6%,跑贏了全省15.3%的增速,增幅排名居全省第二位,保持較快增長態勢。
近年來,我市始終把促進農民增收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中心任務,以創業就業支撐、以特色產業帶動、以融合發展探索、以深化改革賦能,多措并舉構建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讓廣大農民的錢袋子越來越鼓,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越來越足。
促進就業創業 奠定增收基礎
工資性收入是農村居民家庭的“頂梁柱”,不僅在農民收入結構中占比最重,而且也是農民收入增長的最大貢獻因素。
眼下,位于當涂現代農業示范區的湯臣碧根果特色小鎮,3300畝碧根果進入采摘季,沉甸甸的果實掛滿枝頭,工人們穿梭其間,忙得是不亦樂乎。“現在忙著摘,之前忙著種、管,一年都有得干!” 村民嵇詩林變身基地工人,家門口也能打工掙錢。據悉,隨著小鎮“糧經飼統籌、農林牧漁結合、種養加一體、一、二、三產業融合”體系日漸形成,已吸納周邊100多個村民就業。
就業有渠道,創業有門路。如今的當涂螃蟹,不僅在門店、攤位上供人選擇,更是通過網線走向千家萬戶。近三年來,當涂縣加快電子商務進農村,舉辦農村電商各類培訓班17期,成立了37家物流快遞配送企業,解決了超300人的就業生計。
近年來,我市積極落實減稅降費等支持政策,加大援企穩崗工作力度;千方百計拓寬就業渠道,創造條件為農村閑散勞動力提供臨時性、季節性、彈性的就業崗位;加大創業就業培訓力度,引導農民外出務工、就地就近就業和返鄉創業。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我市農村居民工資性收入達8012元,同比增長18.8%,為農民增收提供了強勁動力。
做強特色產業 挖掘增收潛力
陶店村的秋天,是從稻田里鋪開來的。機械來回穿梭,稻谷粒粒歸倉,“之后是上水育蝦苗,到了來年春天就可以捕獲小龍蝦了。”村民余國清的豐收喜悅溢于言表。“稻蝦共養”“稻鴨混養”“林下套養”等一系列特色產業發展模式在馬鞍山大地生根結果,越來越多的農民嘗到了一片土地多重收獲的“甜頭”。
在皖東農業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廠化種苗車間里,自動化播種流水線高速運轉,育苗車間里,辣椒苗、蘆筍苗、花菜苗則正享受著恒溫“沐浴”。“工廠化育苗可以有效保證在各種極端天氣下蔬菜種苗的正常生產和供應。”該公司經理陳先發說。
“會”種地變“慧”種地,穩住了農業增收基本盤。近年來,我市在穩定優質糧油、現代畜禽兩大重點基礎產業的同時,加快和縣綠色蔬菜、當涂生態水產、含山精品林果“一縣一特”全產業鏈建設,更高層次、更深領域推進特色化、園區化、品牌化、一體化、融合化、智慧化的現代農業產業體系建設,讓農、林、牧、漁業中農業經營收入穩步增長。
目前,我市已建成專用品牌糧食生產基地100萬畝、蔬菜產業基地60萬畝,生豬年出欄60萬頭,生態養殖水面50萬畝,培育“三品一標”產品超240個。
推動融合發展 拓寬增收路徑
10月27日,好消息傳來,含山縣銅閘鎮太湖村入選中國美麗休閑鄉村,村民張愛國是喜笑顏開,“我們不光美在外在,更美在內里,是實至名歸。”她說。
近年來,太湖村依托自身獨特旅游資源和環境優勢,大力推進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盤活現有農村閑置資源,圍繞鄉村旅游“吃住行游購娛”六要素,融合現代農業、鄉村民宿、農村電商、休閑采摘等多種業態于一體,建成“和平使命”綜合射擊拓展基地、手工植染工作坊、“青舍”特色民宿等特色景點,形成“農旅融合”發展新模式。
“好風景”變成“好錢景”。77歲的杜少琴將自家房屋租給村里,原本破舊不堪、鮮有人住的兩層小樓,就搖身一變成為裝修一新、房客眾多的特色民宿,新房子有了,租金也賺了。“不僅如此,青舍民宿還帶動了12名留守婦女就業。”太湖村駐村工作隊工作人員呂穎琦表示,2020年,太湖村集體經濟收入達31.44萬元,村民人均收入15462元。
像太湖村一樣,圍繞當涂大青山、江心洲、和縣雞籠山、含山褒禪山等7大片區,金色田園休閑農業園、林海生態農業園等田園綜合體相繼崛起,我市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蓬勃發展。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正讓農民不僅賺了農業的錢,還沿著農產品加工、農村休閑等產業鏈延伸出去,獲得更多收益。我市目前已建成市級以上休閑農業示范園超80個,帶動農民就業1.3萬人。
深化農業改革 增強發展動力
86177人,一個都不落!今年9月底,博望鎮所有常住人口都拿到了中國人保財險出具的“鄉村振興保”保單,成為全市首個實現“鄉村振興保”全覆蓋的鄉鎮。而此次參保,居民個人沒有花一分錢,80多萬元的保費,全部來自興望公司的分紅。
去年,博望鎮11個村和新博社區以入股的形式合資成立興望公司,以市場化運營模式,通過多元發展、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積極探索以“小城投”優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路子。分別成立蔬菜、茶葉、水產、糧油合作社,統一產品制作、包裝、銷售;村企合作、以工代賑,吸納就業近400人;盤活閑置資金,投資購買近4000平方米標準化廠房……目前,博望鎮村集體經濟經營性收入50萬元以上的村達8個,占比達72.72%,到今年年底,所有村有望全部突破50萬元大關。
近年來,我市不斷推深做實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實施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培強扶優消薄”工程,盤活農村山場、荒坡、閑置土地等存量資產,鼓勵村級集體通過招商引資引進一批有實力、規模大的企業和社會資本進來,多形式壯大集體經濟,釋放財產性收入紅利,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益。
“村集體經濟富不富,農民腰包鼓不鼓,直接決定建設全省共同富裕先行區的成色。”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我市將繼續穩就業、促創業、興產業,探索多元化增收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快速發展,促進農民收入持續穩步增長,賦能鄉村振興,助力共同富裕。
記者 鄧婷婷 通訊員 俞卉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