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云南麗江,一座水泥廠因其五彩斑斕的外觀,成為當地的網紅打卡地。

與以往水泥廠灰蒙蒙的外表不同,這座水泥廠靠近公路的外立面安裝上碲化鎘發電玻璃,在美化景觀的同時,還能為工廠運轉提供電能,實現節能減排。
在安徽蚌埠,蚌埠市奧體中心的頂層,覆蓋著一層銅銦鎵硒發電玻璃,毫不夸張地說,依靠這層發電玻璃,體育中心的用電完全可以實現自給自足。
碲化鎘和銅銦鎵硒發電玻璃,這兩款讀音頗為繞口的硅基新材料,來源地都指向了蚌埠。

“這些產品都是由我們研究院生產研發的。”10月10日上午,在凱盛集團-中建材蚌埠玻璃工業設計研究院展示廳內,負責人周鳴向人民網安徽頻道展示了碲化鎘光伏玻璃的應用成果,一塊發電玻璃被紅色窗簾遮擋,拉開窗簾,連接在玻璃上的三個燈泡就會發光。“不管是在室內還是陰雨天,只要有一點光,這塊玻璃就能發電。”周鳴介紹,如今由凱盛集團研制生產的碲化鎘光伏玻璃,已經應用于2022年北京冬奧會相關比賽場館建設,蚌埠市內一些警務站也正在使用這種玻璃進行供電。
距離展示廳不遠,是世界單體規模最大薄膜光伏建筑一體化應用示范項目,自2020年2月28日開始運行。12萬平方米的廠房從遠處看并無特別,然而廠房的外墻和屋頂都安裝上了發電玻璃,在運行一年的時間內,累計發電超過1100萬千瓦時,收益約900萬元。按照運營時間25年計算,項目累計收益約2.2億元,節約燃煤約11.7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26.5萬噸,為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碳達峰、碳中和”作出貢獻。

硅基新材料在未來的應用場景有多少種可能?在研究院一樓展示廳內,周鳴詳細介紹了凱盛集團研制出的各類產品,0.12毫米超薄玻璃和30微米柔性可折疊玻璃能用在手機上,國內首片高品質中性硼硅藥用玻璃管則為疫苗存儲提供了保障。
正如中國工程院院士、玻璃新材料技術專家彭壽說,以蚌埠為代表,中國在新型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種玻璃制造等領域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實現了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根本性轉變,部分領域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以聚乳酸制品所代表的生物基新材料,也是蚌埠市近年來發展的重點。

在安徽豐原集團生活體驗廳內,聚乳酸制品成了這里的主角,除了琳瑯滿目的T恤、襯衫、床上用品等紡織物和盤、杯、碟、碗等家用餐具,聚乳酸還被用于制作地毯、地板甚至插線板等日常用品。由聚乳酸制品生產的各類具有低碳、抗菌、阻燃等特性的生產生活用品,在正常堆肥條件下可完全生物降解。
據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副總裁陳禮平介紹,安徽豐原集團有限公司是國內大型生物化工、生物醫藥的創新型企業,“我們以玉米等糧食作物或者秸稈纖維素為原料,生產出聚乳酸顆粒,再將這些聚乳酸顆粒銷售給下游企業,生產出這些聚乳酸產品”。
不難看出,無論是豐原集團還是凱盛集團,在各自深耕的新材料領域,都是從基礎性科研起步,不斷創新,推動硅基、生物基國內全產業鏈的發展。正如周鳴所說,如果硅基新材料未來的應用場景是由“1”發展到無限個“N”,那凱盛集團的工作重點則是放在從“0”到“1”的突破。
顯然,這與蚌埠市打造“材料之都”的發展目標也是一致的。今年7月,國際新材料產業大會在蚌埠召開,蚌埠市委書記黃曉武在致辭中表示,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發展帶來了千載難逢的機遇。蚌埠市將聚焦先進基礎材料、關鍵戰略材料、前沿新材料,對標安徽省委省政府大力發展的“十大新興產業”,實施以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為重點的六大主導產業,堅持用市場邏輯、資本力量、平臺思維,推動科技創新、人才集聚,努力把蚌埠打造成為吸引新材料新產業的“強磁場”、新技術新產品的“培育場”和新體系新模式的“試驗場”。
今后五年,蚌埠市將聚力打造“三地一區”兩中心,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突出產業強市、突出創新驅動,在推動高質量發展中全面發力、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