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10月19日,安徽省經信廳召開“喜迎黨代會皖美制造這五年”新聞發布會。記者從會上獲悉,省第十次黨代會以來,全省制造業發展取得新的歷史性成效,呈現出“規模總量突破、質量效益躍升、產業能級跨越”的良好態勢,為全省發展格局從“總量居中、人均靠后”提升為“總量靠前、人均居中”提供了堅強的動力支撐。
2016至2020年,規上工業增加值分別增長8.8%、9.0%、9.3%、7.3%和6%,分別居全國第5、第6、第4、第10和第6位。五年來,全省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1%,居全國第3位,制造業增加值邁上萬億元臺階,首次入圍全國制造業十強省,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指數居全國第7、中部第1位。特別是2020年,面對世紀罕見的“疫情、汛情、世情”三重嚴重沖擊,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6%,高于全國3.2個百分點,居全國第6、中部第1位;工業對經濟增長貢獻率達到45.9%,較上年提升11.8個百分點;利潤總額2294.2億元,增長5.1%;工業稅收1602.5億元,增長2.6%,占全部稅收的37.1%,較上年提升1.1個百分點,實現了效益與速度同步提升。
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協同政策體系
2017年,我省召開高規格、大規模的“制造強省”萬人大會,2018-2020年,連續三年舉辦世界制造業大會,先后制定實施中國制造2025安徽篇、制造強省建設實施方案,構建形成以制造強省為主體,民營經濟、數字經濟為“兩翼”的政策引導體系,推動出臺工業互聯網、中國聲谷、“三首一保”(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研制應用獎補和保費補貼)等一系列功能性普惠性“政策10條”。
工信部賽迪研究院2019年報告顯示,安徽制造業營商環境排名居全國第7位,其中“政策”項排名全國第2位。工信部9次刊登我省制造強省工作成效做法,全國經信部門來皖學習考察90余批次。
突出強基強鏈,打造現代產業體系
我省堅持“科創+產業”、“龍頭+配套”、“基地+基金”,加速構筑現代產業體系,出臺《提升產業基礎能力和產業鏈現代化水平實施意見》,圍繞核心基礎零部件(元器件)、關鍵基礎材料、先進基礎工藝和軟件、產業技術基礎等工業“四基”方向,制訂“安徽省工業強基任務表”。繪制新型顯示、集成電路、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等產業鏈升級路線圖、施工圖。“銅墻鐵壁+芯屏器合+大智移云”成為現象級產業地標。家電“四大件”產量近億臺,約占全國1/4。汽車年產量超過100萬輛,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約占全國10%,居全國前列。電子信息產業年均增長超過20%,集成電路形成設計、制造、封測、材料、設備較為完整的產業鏈。工業機器人年均增長超過50%。
“中國聲谷”成為全國第一個以“中國”冠名、第一個部省合作共建、第一個配套專項支持政策的人工智能產業基地,2020年營收1060億元、入園企業1024家,成功實現“雙千”目標。
立足企業主體,促進科創產業協同
我省實施制造業創新能力提升工程,堅持企業主體、市場導向,深化產學研協同創新。創建省級制造業創新中心38家,培育省級以上企業技術中心1537家,技術中心所在企業數量占規上企業的8.4%,實現營業收入和利潤占規上企業的60%以上。9個項目獲第六屆中國工業大獎,占獲獎總數的近1/10。聚焦“四基”薄弱環節和“卡脖子”關鍵領域,實施關鍵技術攻關“揭榜掛帥”機制,99家企業“揭榜”攻關76項“卡脖子”難題。積極推動創新成果轉化,認定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首批次新材料、首版次軟件1149個。
聚焦培育企業,夯實產業發展根基
我省大力發揮企業主體作用和企業家的關鍵作用,召開安徽省優秀民營企業家和優秀民營企業表彰暨推進“十四五”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萬人大會,出臺“民營經濟25條”,在全國省級層面第一個出臺中小企業“專精特新”發展意見,堅持抓大、培優、扶小、育新相結合,打造梯次培育體系。培育了2818戶省級專精特新企業,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229戶,制造業單項冠軍19家。
實施重點工程,推進制造模式變革
我省出臺《大規模實施新一輪技術改造實施方案》,圍繞“7+5”重點產業(新一代電子信息、高端裝備、智能家電、新能源汽車、新材料、節能環保、生物醫藥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七大高端制造業,冶金、化工、建材、紡織、食品等五大傳統產業),實施“1+5”重大工程(工業強基+高端制造、智能制造、綠色制造、精品制造、服務型制造),每年實施億元以上重點技術改造項目1000項以上。制定工業互聯網三年行動計劃和支持工業互聯網發展若干政策,實施以數字化網絡化智能化為重點的新一輪技術改造行動。“點線面”推動機器換人、數字化車間和智能工廠建設。實施節能環保“五個一百”行動,建設綠色制造體系。大力發展服務型制造,創建國家級服務型制造示范企業(平臺、項目)18家,國家級和省級工業設計中心11家、464家。
堅持品質引領,推動供給質量提升
我省堅持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攻方向,以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努力提高制造業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實施增品種、提品質、創品牌“三品”戰略,開展“安徽工業精品”提升行動,共認定省級新產品3591個、“安徽工業精品”613個,攜手央視開創性打造“精品安徽·皖美智造”平臺,累計收看超過300億人次,深入開展淘汰落后產能清理專項行動,提前兩年完成“十三五”鋼鐵去產能任務。連續三年推動出臺降成本“20+10+20”系列政策包,累計為企業減稅降費4108億元。著力化解企業產品庫存,舉辦裝備制造、工業機器人、家博會等產銷對接活動40余場次。(記者 汪喬 實習生 梅至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