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的年輪,刻印著奮斗者的足跡。
阜陽市第五次黨代會以來,在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全市上下真抓實干、改革創新、銳意進取、攻堅克難,搶抓戰略機遇,充分發揮“五大優勢”,統籌推進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保穩定,在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藍圖上繪出一條條漂亮的上揚線。
站在時間的軸線上觀察,這是阜陽發展史上極不平凡的五年。
這是綜合實力攀升最快的五年
五年來,阜陽市堅持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高質量發展,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大力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凝心聚力謀跨越、開拓進取促轉型、深化改革添活力、砥礪奮進搶機遇、攻堅克難補短板,全市經濟保持穩定快速發展,主要經濟指標總量位次前移、增速超越全省平均水平,實現了體量與速度“雙進位”,高質量發展上臺階爭進位邁出堅實步伐。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高于全省0.7個百分點,總量由“十二五”末的全省第6位上升到第4位、進入全國百強;財政收入年均增長11.6%,提前一年完成“十三五”目標任務。
——多項指標增幅領先。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主要指標總量全省排名前移、增幅位列第一方陣。
——產業發展提質增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發展到1657家,居全省第4位,華鉑科技、天能集團(界首)產值超百億元。糧食總產持續穩定在百億斤以上、實現“十七連豐”,規上農產品加工產值穩居全省首位。全市服務業增加值年均增長9.6%,培育創建省級服務業集聚區、示范區18家,太和華源醫藥物流園獲批國家級示范物流園,一批物流中心、城市綜合體建成開業。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的阜陽,正成為全省重要的增長極,在全國、全省綜合排位明顯躍升。
近十年來,阜陽GDP增幅在全國地級市中排名第2位。在2020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居全國第73位、全省第3位;城市活力不斷提升,躍居全國城市傳播熱度百強榜地級市第42位、全省第1位;《2020年中國城市金融競爭力評價結果排名榜單》中居全國第83位、全省第3位;《2020年全國城市基礎設施200強》中居全國第25位、全省第2位;入選全國數字城市、數字經濟“雙百強”市。

這是高質量發展成色最足的五年
發展,既要高速度,更要高質量。
五年來,阜陽市聚焦“產城融合、制造強市”,突出創新驅動,推動優勢產業轉型升級,培育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一方面是存量變革——主動適應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換擋不失勢。五年來,該市加快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引導企業加大技術改造力度,推動食品、紡織、建材、煤炭、化工等傳統產業,通過更新生產裝備、改進工藝流程,開展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升級改造;聚力延鏈補鏈強鏈,建立了裝備制造、精細化工、再生資源、現代醫藥、新能源等優勢產業集群發展,通過產業鏈延伸、價值鏈提升,系統推進優勢產業“加長板”。
另一方面是增量崛起——著力優化鞏固經濟發展新格局,培育新動能。五年來,該市瞄準市場需求,搶抓發展機遇,聚焦省“十大新興產業”,扎實推進“三重一創”建設,發展壯大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制造、節能環保、現代生物、新材料、新能源、現代服務業等新產業形態,加快數字賦能,打造經濟新增長點,集聚經濟新動能。
從“量的積累”到“質的提升”,五年來,全市經濟發展方式在轉變、經濟結構在優化、新舊動能在加快轉換,高質量發展蹄疾步穩。
——從經濟結構看,三次產業結構實現由“二三一”到“三二一”的轉變,比重由2015年的22.6:40.7:36.7調整為13:38.2:48.8。第三產業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第一動力,產業結構持續優化,需求結構不斷改善。從新動能成長看,全社會研發投入年均增長33.2%、居全省首位,省級重大新興產業工程和專項實現突破,全市現有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372家、是“十二五”末的4.59倍。以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新技術產業為代表的“兩新”產業增加值占規上工業增加值比重不斷提升,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創新創業生態日益完善。
從綠色低碳看,全市累計完成造林41萬畝,森林覆蓋率達20.1%、較2015年增長2.18%。全市農作物秸稈、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分別達95%、91%,阜南縣“動物植物有機廢棄物全利用、利用全循環、循環全覆蓋”模式在全省推廣。
從民生保障看,發展成果惠及人民。2020年該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5年的14095元提升至22239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增速。“十三五”期間,累計實施民生工程53項,投入超757億元、較“十二五”時期增長75.1%。
這是發展活力持續釋放的五年
無論是量的增長,還是質的提升,都離不開改革紅利的充分釋放。
五年來,該市以刀刃向內的勇氣和魄力,縱深推動各領域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破解發展瓶頸、破除發展障礙,提升服務效能、優化營商環境,為高質量發展注入活力。
圍繞政企零距離、投資零障礙、辦事零跑腿及懲治零容忍“四零”目標,該市傾力打造審批事項少、辦事效率高、投資環境優、市場主體和群眾獲得感強的營商環境,持續釋放市場主體活力。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組織開展“對標滬蘇浙、學習合蕪滁、加速一體化”解放思想大討論活動,抓緊抓實優化營商環境、強化“雙招雙引”、推進民營經濟高質量發展“兩化一推”,創新出臺《阜陽市尊重企業家尊重納稅人十項制度》《阜陽市“阜商服務卡”管理服務辦法》等,“面對面”電視問政和百名科長考評等工作持續開展,機關效能顯著提升,政務服務環境不斷優化、提升。
“放管服”改革走在全省前列。“一網一門一次”改革持續深化,工程項目建設審批、企業開辦時限分別壓縮至80個、1個工作日以內,涉企收費事項壓減到76項、較2015年下降36%,全市各類市場主體達63萬戶,穩居全省第2位。
財稅金融改革步伐加快。新增“新三板”掛牌企業12家、省股權交易中心掛牌企業522家。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有序推進,全市PPP工作獲國務院通報表彰。
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建立健全。148.5萬農業轉移人口落戶城鎮,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土地確權試點工作全面完成,潁泉區、界首市榮獲全國農村承包地確權登記頒證工作典型地區稱號。
……時間的書頁不斷掀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
在新發展格局之下,阜陽正發揮日益凸顯的長三角和中原城市群“雙橋頭堡”的區位優勢、鐵公機水四位一體的交通優勢、皖北承接產業轉移集聚區的政策優勢、“百億糧倉”種養循環的農業優勢、千萬人口及輻射周邊消費的人口優勢等獨特優勢,搶抓多重疊加的重大機遇,緊緊圍繞“三個排頭兵”,樹牢爭先的激情、開放的胸懷、創新的精神、改革的闖勁、學習的習慣,以更加主動的姿態、更加堅定的步伐,邁入推動高質量發展上臺階爭進位的新天地。
站在新起點、踏上新征程,一幅追趕跨越的嶄新發展畫卷正鋪陳開來……(徐風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