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人全面發展的基礎,關系千家萬戶的幸福。我市深入推進醫療保障和醫藥服務高質量協調發展,積極探索開展醫療保障體制機制改革:參保人員待遇水平穩步提高、兼顧公平和效益的城鄉居民醫保實現整合、門診統籌穩步推進、大病保險和醫療救助實現廣覆蓋……多層次醫療保障體系的建立和完善,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夯實了基礎。
目前,我市按照“全覆蓋、多層次、保基本、可持續”的基本方針,全市醫療保障制度正在逐步完善,醫療保障體系基本完整,醫療保障水平穩步提高,醫保重點改革深入推進,醫保基金運行平穩,醫保公共服務持續優化,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不斷增強。
制度全覆蓋 人員廣覆蓋
家住花山區同濟花園小區的居民李心霞,因患高血壓多年,每個月都要到社區衛生服務站去拿降壓藥。“多虧了這么好的醫好政策,我每年可享受醫保慢性病門診補助3000元,減輕了家里的經濟壓力。”李心霞說。
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完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為眾多城鄉居民帶來了福音。今年,市醫保部門制定了相關“實施辦法”,并主動與相關部門對接,確保各項醫保制度的實施不間斷,減輕參保群眾看病負擔。
從2019年7月1日起,我市對城鎮居民醫保和新農合現行待遇進行了整合,提高了城鄉居民醫保門診、普通住院、大病保險等方面的報銷待遇。今年,市醫保部門又出臺新政策,自5月1日起,我市職工醫保、城鄉居民醫保將執行全省統一的門診慢特病病種目錄及認定標準,以推動建立更加公平適度的基本醫療保險待遇保障機制,進一步規范醫保門診慢性病、特殊病管理。
截至7月底,全市城鄉居民參保1655535人,參保率達99%。
提高保障待遇 提升服務標準
年過六旬的趙梅香(化名)因患有尿毒癥,近日在市人民醫院腎內科住院治療。2020年,她治療尿毒癥等疾病共花費醫藥費11萬余元,經城鄉居民醫保、大病保險等報銷后,她個人僅支付了2萬余元。“如果不是享受了城鄉居民大病保險,我根本看不起這個病。”趙梅香說。
今年,我市進一步完善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在籌資方面,實行市級統籌形成大病保險基金,參保人在參加城鄉居民醫保時,就已經參加了大病醫療保險,無需再額外繳費。報銷方面,居民大病保險參保人員在市縣范圍的定點醫療機構就醫,出院時均可實現持卡就醫實時結算,異地就醫人員在市醫保中心備案后也可以在異地就醫時,完成直接劃卡結算,并實現基本醫療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同步結算,不用參保人員為報銷醫療費用多跑腿。
為有效減輕重大疾病患者看病負擔,近年來,我市將城鄉居民大病保險起付線調整為1萬元,報銷比例提高至60%-80%。其中,起付線以上1萬元至5萬元之間,報銷比例為60%;5萬元-10萬元,報銷比例為65%;10萬元-20萬元,報銷比例為75%;20萬元以上,報銷比例達到80%,上不封頂。今年以來,截至7月底,全市城鄉居民共有46492人次享受大病保險待遇,醫保基金共支出大病保險起付線以上合規費用18638.9萬元,支付比例達61%。
讓更多困難群眾看得起病
“這真是雪中送炭啊,感謝黨和政府的惠民好政策!”博望區新市鎮葉家橋村低保戶陶應勝身患尿毒癥多年,每年的治療費用是一筆很大的支出。去年,他共花費7.5萬元醫藥費,基本醫保報銷了5.9萬元,由于享受了城鄉醫療救助政策,申領醫療救助金1.1萬元,大大減輕了他的醫療負擔。
城鄉醫療救助是指被救助人在享受基本醫療保障待遇后,個人負擔仍然較重而給予的救助。我市的城鄉醫療救助對象為:特困供養人員、城鄉低保戶等困難群眾。城鄉醫療救助資金可用于直接救助和資助困難群眾參保。為進一步健全社會救助體系,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減輕困難群眾醫療支出負擔,我市每年都根據實際情況,對醫療救助的救助范圍、救助標準和救助方式等政策措施進行完善。
“十三五”期間,我市醫保扶貧實現貧困人口應保盡保,2019年以來,貧困人口參保率穩定在100%,住院和門診慢病醫療費用實際報銷比例穩定在80%以上。近年來,市醫保部門圍繞群眾關切,兜穩民生保障線,健全救助機制,落實“兩病”門診用藥保障機制,在各定點醫療機構開展醫療救助“一站式”結算,救助對象在定點醫療機構即可通過辦理醫療救助。今年以來,城鄉醫療救助實際資助參保人數41528人,直接救助26318人次。
記者 廖嵐鈞 通訊員 楊蘋 吳艾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