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七五”普法已于2020年順利收官,在全國普法辦通報表揚的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中,雨山區被表彰為全國“七五”普法中期先進縣(市、區),是我市唯一獲此殊榮的縣區,也是雨山區繼榮獲“五五”普法、“六五”普法全國先進縣區后,再次蟬聯全國先進。
近年來,雨山區充分發揮法治建設職責,立足民本,深化基層民主法治建設,努力構建平安雨山、法治雨山。
創新法治文化
推進多領域法治文化陣地建設
法治文化廣場主題雕塑十分醒目、民法典宣傳主題長廊與廣場融為一體……走進位于安民街道孫底社區的雨山區法治文化廣場,無處不在的法治文化元素令人眼前一亮。
這個由雨山區司法局建設的法治文化廣場,將法治文化元素充分融入居民生活的場景中,使社區居民在休閑娛樂的同時都能受到法律的熏陶,有效提升了法治宣傳教育的實效性。豐富的法治文化底蘊加上巧妙的構思布局設計建成的法治文化廣場,不僅成為居民散步健身、陶冶法治情操的休閑好去處,也為雨山區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法治文化風景線。
近年來,雨山區著力提升法治文化軟、硬件建設水平。選址雨山實驗學校建設雨山區憲法法律教育中心暨雨山區青少年法治教育實踐基地;建設了一個集風險防范、安全生產警示教育、引導合理合法維權等多功能于一體的企業法治文化園,豐富企業法治教育形式,提高企業職工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在海外海名筑苑小區建成全市首個法治文化小區;先后建成佳山鄉金福法治文化廣場、向山鎮紅光勝農民法治樂園、安民鵲橋法治文化游園、采石祈福路“憲法大道”、平湖法治小廣場、雨山法治文化長廊等,各鄉鎮、街道的法治文化廣場覆蓋率達也已達到100%。其中,雨山區法治文化廣場被命名為首批“省級法治文化(法治宣傳教育)示范基地”,指導創建省級“法律六進示范點”2個,創建市級法治文化示范基地5個。
雨山區還著力繁榮法治文化創作,成功發布了《小雨說法》系列漫畫集;拍攝了以司法所長為原型的“我與憲法”微視頻《憲法三味》;為佳山鄉貴都社區的普法志愿者和剪紙達人劉玉成立了專門的“法治剪紙”工作室。
創新基層治理
積極打造社區微警署
如何讓“群眾有事找民警”落到實處?如何讓民警真正成為群眾身邊的平安守護神?從2016年開始,雨山區政府通過整合社區資源、警務資源,著力構建“1+4”社區警務融合發展警務模式,積極探索出“1+4”勤務模式,建立群眾身邊的微警署。到2017年全區27個社區全部建立了社區警務室,實現社區警務專職化:雨山公安分局加強社區民警職業化建設,最大程度提高其履職盡責的能力。明確社區警務室的人口管理、治安防范、情報收集和糾紛調解4項職能12項具體任務;實現安全守衛全天候:微警署人員24小時全天候全方位巡邏。聯合住建部門,監督落實小區門衛、巡邏、車輛、安防設施和非機動車棚等管理制度內容。采取“社會工作者+志愿者”模式運行,實現了巡邏防范24小時全覆蓋,大幅提升了見警率、管事率;實現服務群眾零距離:在微警署拓展網上網下辦事領域,全部開通公安網絡和身份證、居住證辦理業務并提供檔案查詢、報警求助等便捷警務服務,同步推行彈性制、錯時制、預約制、延時制工作模式。
同時,該區孵化了一批社區信息網格員隊伍、一批群防群治員隊伍、一批人民調解員隊伍,使得社區警務“入戶采集率、見警管事率、便民服務率、糾紛調解率”四提升,轄區“報案警情數、刑事發案數、可防性案件數、矛盾糾紛數”四下降,群眾安全感、滿意度實現“雙提升”,真正把社區警務工作落到了實處,實現了基層社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維護了一方平安。
防范化解矛盾
積極做實人民調解工作
今年1月份,司法部下發《關于表彰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委員會模范人民調解員的決定》,雨山區雨山街道人民調解委員會主任方銳被評為“全國模范人民調解員”;2020年12月,雨山區人民法院“夕陽紅”志愿者調解中心榮獲“全省離退休干部先進集體”稱號。
近年來,為有效筑牢社會穩定“第一道防線”,雨山區積極完善矛盾糾紛多元化解機制。探索“1+N”矛盾糾紛排查化解模式:村(社區)、鄉鎮(街道)、區三個層級各設置1個矛盾糾紛排查化解主體,N個組織聯合參與,形成合力,推進矛盾糾紛及時調處,促進基層社會和諧穩定。同時成立了3個個人調解工作室和圓桌會、“風調雨順”、“向和”等一批特色調解工作室,推行“八診”調解工作法,依托各方力量,按照“發現得了、控制得住、化解得好”的要求,第一時間將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并做到“調處一起糾紛、宣傳一部法律、教育一片群眾”的效果。今年以來,全區共提供法律咨詢服務1200余人(次),解決各類矛盾糾紛744件,有效防范了矛盾激化,推動了社會和諧穩定。
記者 劉明培 通訊員 秦寧 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