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家壩海報。設計/李寒
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 位于阜陽市阜南縣的王家壩閘有著“千里淮河第一閘”的稱號,為淮河流域防汛抗洪發揮了重要作用。2020年7月20日8時30分許,王家壩閘第16次開閘泄洪,蒙洼人民舍小家顧大家,為保障淮河下游安全做出了巨大犧牲。一年過去了,當地人民生活得如何?日前本網記者再度來到王家壩,看到的是生產井然有序,群眾生活蒸蒸日上,這里已撫平了洪水帶來的創傷,正奔向充滿希望的新生活。
“現在工人們的干勁足、積極性高,我對公司的發展十分有信心。”在阜南縣紅亮箱包有限公司,負責人王恒亮這樣回答道。走在工廠車間里,工人們正在熱火朝天地工作,耳邊滿是縫紉機“噠噠”的運轉聲。王恒亮告訴記者,這一年來,公司發展興旺,將產品拓展到拉桿箱、拖輪包等附加值較高的領域,營業額節節攀升,訂單供不應求,生產計劃已經排到了年底,預計今年產值計劃可達到1800萬到2000萬元。
紅亮箱包廠的工人正在忙碌工作
公司有發展,也給當地村民提供了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目前箱包廠130多名員工中,其中脫貧就業人員62人,扶貧車間業務工平均工資每人每月2500元左右。所有項目落實達產后,可年產各類箱包100-200萬只,帶動300人就業。
2020年的洪水淹沒了蒙洼蓄洪區的農作物,如何與自然災害做斗爭,變對抗為適應,變水患為水利,變劣勢為優勢?位于蓄洪區的老觀鄉通過發展芡實、蓮藕和龍蝦等適應水生環境且經濟效益高的特色產業,走出了一條因地制宜,科學發展的新路子。
老觀鄉黨委書記王軍介紹說,芡實俗稱“雞頭米”,屬水生植物,可以日常食用,也可以作為中藥,被譽為“水中人參”。同時由于當地水體環境好,產出的芡實個大、殼薄、味美,藥用價值高,芡實干果加工成米仁,在市場上頗受歡迎,部分產品還出口日韓等國家。目前,老觀鄉芡實種植面積達2萬余畝,形成了集芡實種植、采摘、加工、儲存、銷售于一體的產業鏈。“芡實成了水中的‘黃金豆’,也是我們鄉村振興的‘金鑰匙’。”王軍說。
老觀鄉種植的芡實成了當地致富好幫手
莊臺是蒙洼蓄洪區人民在與洪水做斗爭過程中的特有“產物”,“出門一線天,污水靠蒸發,垃圾靠風刮。”這句在當地廣泛流傳的順口溜,道出了莊臺上生活不易。這些年來,隨著脫貧攻堅的順利收官和鄉村振興的揚帆起航,莊臺群眾也過上了安居樂業的好日子。
今年6月底新落成的王家壩抗洪紀念館
“美麗莊臺是我家,我家不比城市差。”這是最近在曹集鎮利民村西田坡莊臺上流行的一句話。走在莊臺上,遠望四周麥田綠浪翻滾,近看道路寬闊,屋舍整齊,老人們坐在廣場的小亭子里拉呱聊天,其樂融融。83歲高齡的村民付保寬感慨道,過去莊臺都是泥土路,特別狹窄,一下雨都出不了門,現在泥土路變成了柏油路、水泥路,小汽車都能開到家門口。
“這一年來,不僅莊臺的基礎設施更加完善,這里群眾的精神面貌有了很大變化,精氣神更足了,生活更加幸福,干群關系更加和諧。”阜南縣曹集鎮黨委書記唐洪彬介紹說。現在村民們正利用蒙洼莊臺獨特的資源優勢,積極謀劃旅游產業,開辦農家樂,開發旅游資源,發展采摘園、垂釣中心等,打造旅游莊臺。(記者 蘇藝 馬罡 胡廣李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