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親們,‘群眾說事情 ’開始啦!有啥事敞開說,咱盡全力解決!”7月26日傍晚,蕭縣莊里鎮陶墟村東黃莊活動廣場,隨著村黨總支書記、“網格長”韓影一聲吆喝,納涼的村民們有說有笑聚了過來,無拘無束拉起了心里話。連日來,這樣的場面在蕭縣鄉村已成一景。
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全體中國共產黨員發出偉大號召。蕭縣廣大黨員迅速行動起來,結合黨史學習教育,積極開展“群眾說事情”活動,深入基層、貼近一線,隨時隨地聽群眾說事,為群眾辦事,把服務送到群眾家門口,把溫暖送到群眾心坎上。

有事只管說能辦馬上辦
“有事只管說,說了就能辦。村里的黨員干部都是好樣的!”新莊鎮肥莊村的劉素榮大娘不住夸贊。老人獨自帶孫子很辛苦,特別是雨天接送孩子是大難題,在“流動說事點”向網格員訴說后,村里的黨員立即行動起來,輪流當起孩子的“護送員”,平時,他們還幫劉素榮在內的留守老人做家務、收郵件。“哪怕是些針頭線腦的小事,只要及時給群眾辦了,都能溫暖他們的心窩。”預備黨員、網格員邵沙沙說。
閆集鎮鄭集村距鎮政府較遠,群眾辦事不方便。村黨總支書記王勝科每次去鎮里或縣里,總是先問問誰家有事需要辦,比如開個證明、拿個快遞、進城買點啥的,他順道就捎帶著辦了。“群眾需要我,招呼一聲就行了。”王勝科說。
為暢通群眾說事渠道,打通辦事“堵點”,蕭縣推行網格化管理模式,將每個行政村劃分成若干“網格”,黨員干部在“網格”中各司其職,形成了一支快速反應的為民辦實事的隊伍。每個“網格”都建立了“群眾說事室”,配備了桌椅板凳,有的還添置了休閑娛樂設施,黨員干部輪流值班,聽群眾訴說操心事、煩心事。超市門前、房前空地、田間地頭、廣場舞池,黨員干部站那兒一召集,立刻化身“流動說事點”。這些“說事室”、“說事點”架起干群“連心橋”,讓群眾感受黨的溫暖無處不在。縣四套班子領導也經常參加村級“群眾說事情”活動,聽群眾說事情、訴心聲,為群眾排憂解難辦實事,起到以上率下的效果。

“時時處處站在群眾立場,替群眾著想,隨時隨地為群眾辦事,替群眾分憂,讓群眾更有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這是我們黨員應有的擔當。”劉套鎮黨員張倩說。
辦事講方法真情解疙瘩
“在‘群眾說事情’活動中,我們鎮、村黨員深深認識到,要更好地為人民辦實事、謀福利,一定要心系群眾,實事求是,不斷學習,不斷總結,這樣才能提高自身能力,把事情辦到老百姓的心坎上,成為他們最信賴的人。”蕭縣劉套鎮組織委員張倩說。

7月7日,劉套鎮徐安村村民黃允民來到“群眾說事室”,反映他和另一位村民黃濤之間的土地糾紛,語氣頗為激動。黨員陶新禮、鄧廣存和網格員宋金娥一邊安撫他的情緒,一邊幫他梳理事情的來龍去脈。他們還和當事的兩位村民一起到現場實地查看測量。
“鄉里鄉親的,多大點事兒!都賭一口氣,傷的是和氣!各讓一步咋樣?”陶新禮一邊幫忙量地一邊 “打圓場”。“話說開就行!俺退一步,讓5公分!”黃允民率先表態。“讓一讓,不傷和氣!咱也讓5公分!”黃濤緊跟著說。兩位村民握手言和,最終定下邊界。
“徐安村地處蘇皖交界,姓氏雜,矛盾糾紛多。我們在群眾工作中,因地制宜創新‘八法’,在解決基層矛盾糾紛中很管用。”陶新禮說。“八法”,即“悉心傾聽法、化繁為簡法、落實訴求法、釋法明理法、困難救助法、以心換情法、實例類比法、依法警示法”這八種具體方法。“從家禽丟失到十幾年的宅基地糾紛,都可以采用‘八法’靈活處理。”陶新禮說。遇到雙方當事人“要面子”而互不相讓時,他帶著感情來調解,引導說事的雙方換位思考,以“和”與“情”為出發點,促成當事人諒解。對一些喜歡“鉆牛角尖”或一時轉不過彎的當事人,他借力“五老鄉賢”,運用身邊的正反事例教育引導當事人,促成事情妥善解決。平日里,他和村里的黨員積極宣傳黨的政策、法律法規、公序良俗,引導群眾樹立起自覺尊崇法律道德的思想觀念,促進鄉風民風日益好轉。
干群更融洽共話振興夢
這幾天,是防汛抗災最緊張的關頭,劉套鎮管粥集村黨員帶頭清溝瀝水,深挖溝渠、主水路,疏浚低洼地區、易積水路段。“你們可別累壞了身子,瞧你們一個個都成‘泥腿子’啦!”村民們心疼地調侃道。“這點苦算啥,等疏浚好,再大的雨咱都不怕了!”預備黨員宗濤一邊干活一邊響亮回答。
莊里鎮欒莊村,兩臺挖掘機正在路邊揮動手臂,黨員陳秀同腳踩著泥濘,不停指揮。為確保主汛期村民生命財產安全,這個村搶抓有利時機開挖排水溝、清理溝渠河道、整修田間灌排渠系,并邀請村民代表監督施工質量。村民王進留說,黨員干部領著大家修好了農田水利“最后一公里”,實現了溝相通、渠相連、水能排,給農民吃下了“定心丸”。
“‘群眾說事情’開展以來,越來越多的黨員干部敢于擔當,愿意為群眾辦實事、謀福利,干群關系越來越融洽。”莊里鎮黨委書記楊文亞說。
干部作風轉變了,群眾和他們更親切了,參與公共事務的積極性也更高了。“對于咱村的發展,鄉親們有什么金點子,咱們群策群力,共同把村莊建設好。”日前,在新莊鎮肥莊村的“板凳會”上,鎮黨委書記邵翠芝向鄉親們“借腦”。“咱村要發展特色產業,一定要建高標準陽光溫室大棚。”“村里應該建個鄉土人才庫,吸引本村在外務工、創業的人才振興家鄉。”坐在同一條板凳上,心與心的距離近了,村民們都打開了話匣子。
“過去,群眾有事不愿在村里說,現在愿說也會說了,話題中更多地關注鄉村振興。”邵翠芝說。從她手上的《說事本》里,記者欣喜地看到,群眾說的“事”不僅有“柴米油鹽的家事”“鄉風文明的新事”,也有“基層治理的要事”“鄉村振興的大事”,無不透出為鄉村振興貢獻力量的激情。
“這道理那道理,實干才是硬道理。黨員干部就要和群眾想在一起,干在一起,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來群眾的幸福指數。”蕭縣縣委主要負責同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