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淮河遭遇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澇,兩岸四千多萬畝農田顆粒無收,一千三百多萬災民流離失所。1951年,毛主席發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治理淮河、修建淠史杭灌區成為安徽的重要任務。

為治好淮河,新中國成立后,陸續興建了攔蓄大別山區洪水的佛子嶺、梅山、磨子潭、響洪甸、龍河口五大水庫,以此為主水源,建成了灌溉面積1000多萬畝的特大型淠史杭灌區。

淠史杭工程從1958年開工興建,歷時14年基本建成。工程溝通了淠河、史河、杭埠河三大水系,橫跨江淮兩大流域,是以防洪、灌溉為主,兼有城市供水、安全飲水、生態供水、水力發電、水產養殖和水利旅游等功能的特大型綜合利用水利工程,創造性地協調了人水關系,改善了區域的生產、生活和生態條件,被譽為“人間天河”。

依托淠史杭灌區,六安市自2015年開始建設淠淮生態經濟帶,它宛如一條綠絲帶環繞在皖西的腰部。灌區所在的江淮地區成為國家重要糧食生產基地,是安徽省糧食生產功能區和重要農產品保護區。安徽境內灌區耕地正常年份糧食產量約占全省的1/5,全國的1/100,是全省乃至全國的“米糧倉”。


“十四五”期間,淠史杭灌區將抓住引江濟淮、江水西引等區域調水工程帶來的歷史機遇,基本完成灌區分干渠以上骨干工程現代化改造,打造30萬畝現代化試點,建成數字灌區,建設水清岸綠路暢環境美的生態灌區,推行標準化、規范化管理,取得灌區現代化建設的顯著成效。
出品 | 安徽日報全媒體新時代工作室 安徽日報理論部
[編輯:
邵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