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和縣烏江鎮濮集社區,提起王加勝、徐萬霞夫婦,男女老少都會豎起大拇指。這對年過半百的夫妻有一個幸福的家庭。一直以來,他們夫妻和睦、寬容謙讓、尊老愛幼、樂于助人,是社區有口皆碑的“模范家庭”。
烏江鎮“五好家庭”、安徽省“最美家庭”、第二屆“全國文明家庭”……在他們眼里,這是全家最重要的寶貝和財富。相守相伴的幾十年時光里,他們還將這種財富傳承給了子孫和社區的留守兒童們,用好家風傳遞著社會正能量。
親力親為創辦留守兒童活動站,以德育人
1979年從教,王加勝已經從教四十余載。在他漫長的教學生涯中,一直秉持著“用一顆真心去對待每一位孩子”的初心,讓愛心的種子在身邊每一個人的心里開花結果。
42年來堅守在農村初中教學第一線的王加勝,看到越來越多的留守兒童節假日期間逗留在街頭小巷,無所事事,他看在眼里,憂在心中。在“中國好人”葉連平老師的精神事跡感召下,2015年3月,王加勝利用自家的四間空房自籌資金,創建了一個校外留守兒童之家,讓孩子們多了一個課外活動的場所,有了一個溫暖的“家”。
在王加勝的留守兒童活動站,王加勝和其他志愿者除教授孩子知識和輔導作業以外,還常常開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豐富留守兒童的內心。
他們先后帶領孩子赴南京雨花臺烈士陵園、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合肥渡江戰役紀念館等紅色教育基地參觀悼念。他還組織學生到南京科技館、南京紫金山天文臺和周邊的農業、工業示范園區等地參觀學習,開啟孩子們愛科學、學科學、努力奮進的“閥門”。不僅如此,王加勝和家人還經常為孩子們集體過生日。對待殘疾兒童,王加勝多次去家訪,送教上門,教會他們如何學習,如何正確對待人生。
“我創辦留守兒童活動站,初衷是想讓周邊的留守兒童和貧困家庭的孩子有一個感受溫馨、得到關愛、健康成長的‘家’。”王加勝說,6年來共接納了數百名留守兒童和貧困生,成功引導了50多位孩子從面臨輟學到熱愛學習,并考上了自己的理想學校。
“他想做的事情,我們全家都會支持他,更何況這是一件善事。”王加勝的妻子徐萬霞說。
“王老師一家非常有愛心,為留守兒童無私奉獻,不收一分錢費用,這種精神令人敬佩。”濮集初中校長祁伏華說道。
“軍功章里有我的一半,也有我家人的一半。”王加勝笑著說道。
以身作則傳承優良家訓家風,家和萬事興
“以德傳家,以愛興家,以儉持家,以讀悅家”是王加勝家庭的家訓。王加勝告訴記者,家風是一種無聲的教誨、無言的囑托、無痕的傳承,是最基本、最直接、最具有影響力的正能量教育。只有好的家風,以德傳家,才能更好地教育后代,更好地把“德”傳承下去。
在王加勝家庭,他經常開展講革命故事、講黨史的活動,讓家里的每個成員都知道如今的幸福生活來之不易。
空閑的時間里,全家人還會開展一些有意義的活動,如去看望烏江鎮敬老院的孤寡老人,看望周邊的一些貧困學生,王雨珩小小年紀就很懂事,不僅和爺爺奶奶、爸爸媽媽一起去看望孤寡老人,還給他們講故事,拿出自己的零花錢買學習用品和零食送給不認識的哥哥姐姐們……
“和王老師一家做鄰居十幾年了,他們一家人的淳樸家風大家有目共睹,是我們學習的榜樣。”鄰居張立霞說道。
“用好家風帶動好社風、用小力量凝聚大溫暖,推動形成愛國愛家、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每個家庭都有自己的家風、家訓,只有我們每個人認真遵守好自己的家風和家訓,我們的祖國才能更加穩定、和諧、繁榮、強大。”王加勝說。
記者 黃瑩 通訊員 林晨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