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馬鞍山市政府正式印發《馬鞍山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規劃》(下稱《規劃》)。《規劃》在總結“十三五”時期全市生態環境保護成績的基礎上,從指導思想、基本原則、規劃目標、重點任務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對全市“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系統謀劃。
根據《規劃》,到2025年,我市力爭實現生態環境指標位居長三角城市前列,生態環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到2035年,我市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樹立全面綠色轉型新樣板,基本建成長三角“白菜心”。
規劃五大類共計17項指標
“到2025年,全市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安全屏障更加牢固,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顯著提高,力爭實現生態環境指標位居長三角城市前列,生態環保工作走在全國前列。”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新進步,成功創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生產生活方式綠色轉型成效明顯,能源資源利用效率大幅提高,碳排放程度明顯降低,建成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示范區,成為全省‘三地一區’重大展示窗口。”
——這是“十四五”期間,馬鞍山生態文明建設的主要目標。
市生態環境局綜合科科長畢善敏介紹,規劃覆蓋馬鞍山市行政區范圍。為了把馬鞍山打造成長三角“白菜心”,高質量建設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規劃》共設立了包括環境質量改善、應對氣候變化、污染減排、環境風險防控、生態保護五大類共計17項指標。
圍繞這5個維度,17項規劃目標指標包括:PM2.5年均濃度達到34μg/m3;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7%;地表水國控斷面質量優良比例百分之百達到或優于III類;生態質量指數(EQI)穩中向好;森林覆蓋率達到16.68%等。
同時,《規劃》對2035年遠景目標也進行了展望。到2035年,我市碳排放達峰后穩中有降,樹立全面綠色轉型新樣板。生態環境質量實現根本好轉,生態系統服務功能顯著提升,生態安全得到有效保障,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全面實現,基本建成長三角“白菜心”,現代化“生態福地、智造名城”成為最靚麗的城市名片。
明確未來五年八項重點任務
畢善敏介紹,《規劃》共設立11章48節,在總結了生態文明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的基礎上,進一步明確了長江大保護、綠色轉型發展、大氣、水、土壤和農村環境治理、防控環境風險、長三角一體化及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共8項重點任務。
在聚焦長江大保護,筑牢生態安全屏障方面,堅持將長江生態保護修復放在壓倒性位置,以深化長江生態環境保護、穩步提升長江水生態環境質量為核心,以山水林田湖草系統修復為重要抓手,筑牢長江中下游(馬鞍山段)生態安全屏障,將全市生態文明示范建設推上新高度。
堅持生態優先,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轉型。堅持綠色發展導向,持續推動產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倡導綠色低碳生產生活方式,協同推進經濟生活全面綠色轉型。
在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方面,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深入推進工業源、移動源、揚塵源、農業源、生活源等排放管控,深入打好藍天保衛戰。統籌開展水源地保護、水環境綜合治理、水資源開源節流、水生態保護修復,深入打好水污染防治攻堅戰。堅持預防為主、保護優先、風險管控,持續推進土壤污染防治攻堅行動,強化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風險管控和修復,深入推進農業農村環境治理。
《規劃》中還明確指出要防控環境風險,嚴守環境安全底線。以創建“無廢城市”為抓手,推動全市固體廢物減量化、無害化、資源化。強化危險廢物、醫療廢物、重金屬、輻射源、新污染物等環境風險管控,健全環境應急體系,保障生態環境與健康。
融入長三角生態“共保共治共享”。堅持共建共享、共保聯治,落實長江經濟帶、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等國家戰略,深度融入南京都市圈、合肥都市圈建設,健全區域生態環境保護協作機制,探索建立區域生態環境共保聯治新路徑。
深化改革創新,構建現代環境治理體系。推進制度創新,完善生態環境領域統籌協調機制,健全綠色發展激勵機制,優化環境治理監管服務機制,系統推進生態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建設。
記者 任德玲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