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我們每天生活的城市,她精致、秀美;這里是我們用心呵護的幸福家園,她干凈、整潔。漫步馬鞍山,你會發現,道路越來越整潔,市容越來越靚麗,人們臉上的笑容也越來越燦爛……這些變化源于近年來我市持續推進市容環境衛生整治。
積極完善市容環境衛生基礎設施,進一步規范市場建設管理,全面實施餐廚垃圾集中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大力開展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程,全力強化重點場所領域衛生監管……隨著一項項具體措施深入推進,城市品質、人居質量和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廣大群眾切實感受到了市容環境衛生整治帶來的變化,收獲了滿滿的幸福感。

完善基礎設施 開啟幸福生活新篇章
細雨中的慈湖河,碧波蕩漾,柳枝低拂。經過截污納管、景觀建設和改造提升,慈湖河兩岸已成為市民鍛煉休閑的好地方。
健康是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追求,良好的生態環境則是人類生存與健康的基礎。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全面完善市容環境衛生基礎設施。三年累計養護瀝青路面20.94萬平方米、水泥砼路面維修14.34萬平方米、人行道零星整治15.71萬平方米,主次干道路面平整、干凈整潔。大力實施城區綠化增美工程,重點打造了薛家洼生態園、濱江文化公園、慈湖河公園等16處公園、85處綠地,全市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46.28%,人均公園綠地面積達15.35平方米。推進“亮化”工程,城市道路裝燈率達100%。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提升城市形象。近三年,共投入3200多萬元,新建改造廁所180座。市區141座公廁全部免費開放,增設800塊公廁導引指示牌,充分體現人文關懷。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分3年改造16萬座自然村戶廁。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扎實開展“廁所革命”暨環境衛生整治百日行動,提升改造廁所448座。率先在全省實現市縣數字城管一體化,各縣區新建視頻監控300路,共享整合其他部門視頻1156路,城市管理實現精細化、信息化。
走進改造后的雨東村、映翠一村,顏色統一的居民樓、平坦實用的休閑場地、規范施劃的停車泊位,寬敞整潔的樓前道路,讓人眼前一亮。“以前小區道路不平,下水不通,雜草也多,現在政府幫我們改造小區環境,住在這里的老老少少心里甭提多高興!”居民陳菲菲說。近年來,隨著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程的全面落實,我市持續加大小區改造投入力度,一個個在時代變遷中失去光彩的老舊小區“脫胎換骨”展露新顏。據統計,三年來,我市累計投入4.2億元對全市75個老舊小區進行整治改造提升,完善小區功能、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小區品質,實現房屋居住安全、基礎設施完善、小區環境優美。
加強市場管理 規范安全運行每一天
經常到菜市場買菜的市民會發現,馬鞍山城區的菜市場里,正在悄然發生改變:熟食攤的“三防三戴”齊全了,水產區的污水沒有了……
菜市場是反映城市面貌的重要窗口。近年來,我市持續加大標準化菜場改造提升力度,通過強化軟件管理和硬件改造,城區集貿市場基本達到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標準,標準化菜市場占比達85.4%;建設了小商品市場、批發市場等一批專業市場,解決了占道經營問題,改善了道路和小區的環境衛生面貌。與此同時,我市進一步規范集貿市場建設管理,實施《集貿市場長效管理辦法》,市場規劃科學,管理規范,商品劃行歸市,從業人員衛生狀況良好,衛生設施齊全,清掃保潔到位。
“媽媽,你看,垃圾分類得這么做,老師在幼兒園也有教我們!”在東湖瑞景小區,樓道門口張貼的垃圾分類宣傳海報吸引了五歲的小樂樂,非得拉著媽媽認真地學起來。垃圾分類工作就是新時尚。當前,我市正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市政府印發《馬鞍山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實施方案》,全市黨政機關等公共機構全面實施生活垃圾強制分類,城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創建工作,對生活垃圾進行源頭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市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馬鞍山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將生活垃圾分類納入法律約束范圍。與此同時,我市著力破解垃圾處置難題,全面實施餐廚垃圾集中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實現了主城區餐廚垃圾的集中收運處理和資源化利用;全市31座生活垃圾轉運站、1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正常,年清運垃圾近28萬噸,全部日產日清,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
此外,我市進一步強化建筑工地管理,要求建成區所有在建工地管理必須符合《建筑工地現場環境與衛生標準》,設置隔離護欄,施工現場清潔,建筑垃圾管理規范,設置車輛沖洗設施,全面實施密閉運輸,減少了二次污染。
強化衛生監管 重點場所衛生建設有保障
近年來,我市高度重視重點場所衛生監管與整治工作,深入貫徹《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條例》,建立機制,強化力量,多措并舉,開展公共場所衛生監督量化分級工作,切實整頓與規范重點場所單位的生產經營行為,全市重點場所的衛生狀況逐年好轉,為廣大市民創造了一個衛生、整潔、舒適的生活環境。
我市采取創新標識、監測公示、溫馨提示、特色培訓等手段,強化公共場所監管工作,在住宿業、沐浴業、美容美發、游泳場所等重點公共場所,全面開展衛生信譽度量化分級管理,監督覆蓋率和量化分級實施率均達100%。通過對公共場所實施衛生監督量化分級管理,調動了經營者的積極性,提高了公共場所衛生管理水平。三年累計70家單位被評為“公共場所衛生信譽度A級單位”。
“七小”行業點多、量大、面廣,其規范經營是筑牢地區衛生安全的關鍵,近年來,我市將愛衛運動作為一項長期的、持久的工作融入日常,積極推進“七小”行業精細化管理,每年結合文明創建、鞏固衛生創建成果活動,由市、區衛生健康部門牽頭組織開展“七小行業”專項整治,明確整治目標、整治范圍、整治標準和完成時限,促進了“七小行業”衛生管理規范化。疫情防控期間,以“藍盾行動”為抓手,強化了對公共場所疫情防控、室內外環境衛生的督導檢查。為維護廣大消費者消費知情權,在各公共場所單位持續開展衛生信息公示。全市各類公共場所衛生許可齊全,衛生制度健全,各項衛生指標達到國家有關標準要求,有效地預防了公共場所危害健康事故的發生。
為全面抓好學校衛生監督工作,切實做好學校公共衛生工作,維護學生健康及生命安全,我市各類中小學校認真貫徹落實《學校衛生工作條例》,結合常態化疫情防控要求,加強對學生個人衛生、環境衛生以及教室、宿舍、食堂、浴室、廁所等衛生管理,美化優化校園環境。目前,各級各類學校建立健全學校衛生制度,形成了傳染病報告體系,傳染病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教學環境衛生明顯改善,學校健康教育開課率達100%。
此外,我市創新“職業健康管家”服務模式,積極做好職業病防治工作,定期對從事職業病危害作業的勞動者開展職業健康檢查,建立職工健康檔案。每年組織開展大型企業、工業園負責人和外來農民工的職業衛生知識培訓,向勞動者介紹職業病危害、個人防護措施等,并深入建筑工地開展艾滋病、結核病、乙肝等重點傳染病防控的健康教育活動。近三年全市未發生重大職業病危害事故。
記者 余萍 通訊員 張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