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的馬鞍山,春意盎然。漫步城市的大街小巷,抬頭,是醉人的“天空藍”;四顧,是怡人的“生態綠”……
近年來,我市環境衛生明顯改善,看病就醫越來越便捷,健身便民設施越來越多,人民群眾的健康獲得感和生活幸福感不斷攀升,市民也更加文明有禮貌,更加愛清潔講衛生……

喜人的變化,幸福的感受,折射出我市持續鞏固提升國家衛生城市成果的堅實步伐。
市容環境向好 城市“顏值”不斷刷新
綠草茵茵、水榭亭臺、小橋流水、曲徑通幽,市民在里面散步、鍛煉……這是馬鞍山市博望區2021年新建成的健康主題公園里的場景。近年來,該區全力推進各類健康“細胞”創建活動,從2018年起,已建成各類衛生健康單位134個,其中省級以上衛生健康單位28個。博望區新市鎮還成功創建國家衛生鎮、省級健康小鎮。
博望區只是我市鞏固國家衛生城市創建成果的一個縮影。近年來,我市不斷加大投入,全面完善市容環境衛生基礎設施。不斷加強環衛設施建設,持續推進“廁所革命”,提升城市形象,共投入3200多萬元,新建改造廁所180座。市區141座市政公廁全部免費開放,增設800塊公廁導引指示牌。深入開展農村環境“三大革命”,分3年改造16萬座自然村戶廁。此外,全市醫療衛生機構扎實開展“廁所革命”暨環境衛生整治百日行動,提升改造廁所448座。

市容市貌關乎城市“顏值”。一直以來,我市堅持突破重點、攻破難點、強化措施、標本兼治,全力打造和諧宜居、人民滿意的幸福家園。實施《集貿市場長效管理辦法》,持續加大標準化菜場改造提升力度,建成區標準化菜市場占比達85.4%,超過國家衛生城市標準要求。大力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對生活垃圾進行源頭管理,促進生活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處置。為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立法,我市出臺了《馬鞍山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全面實施餐廚垃圾集中收集、運輸、處置工作,實現了主城區餐廚垃圾的集中收運處理和資源化利用。目前,全市餐廚垃圾由馬鞍山市餐廚垃圾處理中心統一收運管理,實現馬鞍山三縣三區全域覆蓋。全市31座生活垃圾轉運站、1座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運行正常,年清運垃圾近28萬噸,全部日產日清,全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實施老舊小區整治提升工程。近三年共投入4.2億元對全市75個老舊小區進行整治改造提升,完善小區功能、消除安全隱患、提升小區品質,實現房屋居住安全、基礎設施完善、小區環境優美。
生態環境向好 市民幸福感不斷提升
“藍天變多了,空氣清新了,河水清澈了,心情舒暢了,生活在這樣的國家衛生城市,就是最大的幸福!”現如今,群眾對我市衛生狀況的滿意度逐年提高。
近年來,我市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以薛家洼整改為契機,對長江東岸進行綜合整治,全力打造水清岸綠產業優美麗長江(馬鞍山)經濟帶,長江東岸實現從“濱江不見江”到“城市生態客廳”的美麗蝶變。市轄區范圍內未發生重大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事故,獲批全國黑臭水體治理示范市,建成全省首個省級生態文明建設示范市。堅持以“五控”(控煤、控氣、控車、控塵、控燒)為抓手,堅決打贏藍天保衛戰,營造綠色宜居家園。實施《馬鞍山市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細則》。頒布《馬鞍山市燃放煙花爆竹管理條例》,自2018年5月1日起,市主城區禁放煙花爆竹。2018-2020年,全市空氣污染指數不超過100的天數分別為344天、357天和364天。
加強噪聲污染防治工作,依托12369環保舉報熱線,做到接訴必查。定期組成聯合執法檢查組,對市區范圍內建筑工地、娛樂場所進行突擊檢查,對于違法案件快查快辦,切實保護市民良好的生活休息環境。2018-2020年,全市區域環境噪聲平均值分別為57、54.6、54分貝,均低于60分貝。
為加強飲用水水源地保護工作,我市對漁民給予一次性補助安置,徹底解決采石水廠取水口漁船非法停靠問題。取締慈湖水廠上游一級保護區內運砂碼頭,徹底清理聯農水系周邊的13家鋼渣采選企業。實施污水集中處理、水土保持與生態恢復等“八大工程”,慈湖河水質顯著改善。目前全市所有功能水體,水環境質量均達到功能區要求,未劃定功能區的無劣五類水體。近三年,馬鞍山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一級保護區內水質達標100%。此外,我市醫療廢物全部安全處置,近三年醫療廢棄物無害化處理率均達100%,醫源性污水的處理排放符合國家有關要求。
健康環境向好 群眾獲得感不斷增強
為加快融入長三角醫療一體化發展,讓馬鞍山患者足不出市,就可以享受長三角優質醫療資源。為此,我市先后與上海、南京、合肥等地省級醫院開展工作對接,簽訂17個醫院合作協議,參加15個醫聯體與專科聯盟,建立15個名醫工作室。
近年來,我市不斷抓實基層基本公共衛生服務,全市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標準化建設達標率100%。近三年,全市未發生甲、乙類傳染病爆發流行,也沒有相關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發生。制定實施結核病防治規劃,落實對肺結核患者的免費診療與管理政策,加強患者的治療管理,探索推廣適宜的治療管理技術和方法;全市未查獲感染性釘螺,未發生急性血吸蟲病疫情,未發生當地感染的血吸蟲病病人和病畜,血吸蟲病傳播控制成果進一步鞏固提升。在規劃免疫管理上,印發《流動人口免疫規劃管理辦法》,居住期限3個月以上流動人口兒童建卡、建證率達100%,兒童免疫規劃疫苗全程接種率達99.74%。在無償獻血工作上,全面推行無償獻血,臨床用血100%來自無償獻血,連續七次蟬聯“全國無償獻血先進市”。
多年來,馬鞍山市全力鞏固國家衛生城市成果,奮力打造衛生城市升級版,2016年11月,我市躋身全國首批38個健康城市試點市。試點以來,馬鞍山市委、市政府深入貫徹實施健康中國戰略,因地制宜開展健康城市建設,成功積累了“三微健康”(微城管、微“細胞”、微志愿)實踐工作典型經驗,獲得國家和安徽省衛生健康委的肯定。2019年全國健康城市建設指標評價中,我市在安徽省健康城市建設評價排名第一。2020年起,創新實施健康馬鞍山“15+3”專項行動,在國家和省15項規定動作的基礎上,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及能力、長三角健康一體化、健康城市建設提升行動等3項自選動作,取得積極成效,成功入選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首批試點市。2021年3月,全國愛衛辦和健康中國行動推進辦印發《關于健康中國行動創新模式試點城市遴選結果的通報》,馬鞍山市躋身首批15個試點城市之一。
截至目前,全市衛生健康環境明顯改善,主要健康指標位居全省前列。全市人均預期壽命達79.25歲,基本建成城區15分鐘、農村30分鐘就醫圈和城區10分鐘健身圈。
記者 楊正文 通訊員 何杏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