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拱群山、百峰蟠巖”,百峰由此得名。百峰,顧名思義,山巒眾多。龍泉山脈、十里長山山脈蜿蜒綿亙,仿佛張開巨大的懷抱。百峰村,就安靜地“生長”在這大山的懷抱之中。
交通閉塞,極大地限制了百峰的發展。生活不便、交通不便,望山興嘆,成為百峰人心頭難解的隱痛。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綿延不斷的大山,蘊含著豐富的鐵礦。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背靠大山的百峰人,除了“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耕作,也有不少人走進選礦廠,開啟了開山炸石的生活,在電光火石之間謀得一份收入。
靠山吃山,方式有誤。以破壞生態為代價換來的利益,注定不會長久。短短幾年間,百峰滿目瘡痍,百姓叫苦不迭。
痛定思痛,百峰人開始了“生態覺醒”。靠山吃山,絕不是殺雞取卵、竭澤而漁,人與自然和諧發展才是真正的生存之道。
以規劃為引領,以綠色發展為思路,百峰在鄉村規劃上實現了“三級跳”,借著鄉村振興的東風,百峰人把“靠山吃山”賦予了全新的內涵。眼下,一個村莊美、產業興、百姓富的美麗百峰正款款走來。
峰回路轉:走出粗放型發展模式
暖暖的午后,百峰村河塘自然村71歲的陳國祿老人和老伴坐在院子里悠閑地曬著太陽。院子南邊,是自家的塘,養了魚蝦;院子西邊,是茂密的山林,雞仔們在山上自由自在地覓食;院子東邊,是老兩口栽種的果樹和菜園。兩層樓的自建房,一層做農家樂,二層自住,寬敞明亮。老兩口望著遠處的青山,不由得發出感嘆:“現在日子過得是越來越好!”
談起如今的好日子,陳國祿不由回憶起30年前的往事。1990年,為補貼家用,陳國祿到村里的選礦廠干起了采石頭的工作。

“那時候,村里很多年輕人都去廠里干活,能多掙點錢。”陳國祿說,但這個工作很危險,經常有人受傷,村里的環境也遭到了破壞,“整天炮聲隆隆,天也灰蒙蒙的,路坑坑洼洼,污水也流到了田地里,環境臟亂差。”
“干了四五年,實在沒法干下去了。為了一點錢,工作這么危險,家里人整天提心吊膽的,環境也變差了。”河塘自然村村長陳國義表示。
以資源換發展,以環境換利益。百峰村老百姓們親眼看著原本美麗的村莊變了樣,親耳聽到越來越多的抱怨聲——這種粗放的發展之路,究竟還能走多遠?
面對發展之痛,百峰村陷入了思考,努力尋求突圍之路。
全面關停礦山企業!一個響亮的聲音在百峰村上空久久回響。
2004年,在百峰村黨總支書記齊道貴的帶領下,一條艱難的礦山企業關閉之路開始“拓荒”。
“我們通過政府協調、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宣傳引導等等各種方式逐步關停礦山企業,為發展贏得了后路。”齊道貴感慨地說道。

順應自然法則,方能萬事皆順。百峰村將所有的礦山企業全部關停,并對原礦區進行土地復墾復綠,逐步恢復生態。2008年,與安徽農業大學園林規劃設計研究所合作,制定了百峰村第一輪規劃——《百峰生態園概念性規劃》。
該規劃堅持“環境、社會、經濟”三個效益的協調統一,旨在維護百峰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正確處理生態資源保護和開發的關系,把保護放在首位,使保護和開發協調一致。
“我們當時的想法就是想一改百峰舊貌,建設一個全新的美麗鄉村。”齊道貴表示,這里有森林生態園景觀、阡陌田園風光,既是生態旅游勝地,還是避暑休閑樂土。按照規劃,如今的百峰村金家新村就是一個最好的例證。
通過易地搬遷重建和集中安置,原先老舊差的自然村形成了如今的金家新村。這里,當家塘碧波蕩漾,徽派建筑整齊劃一,座座小樓白墻灰瓦,戶戶門前鮮花綠草。道路、水電、通信設施、農家書屋、文化活動中心設施齊全,這個生活環境讓村民感覺非常舒適,甚至比有的城市小區還要好。2019年,金家新村被評為“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目前這里有近300戶,800多人,未來還要增加100戶。”齊道貴表示。
走出粗放型發展模式,百峰村踏上了新的發展征程。
千載難逢:靠山吃山有了新內涵
“看,瓜蔞小苗已經冒頭了,這是省農科院今年培育的新品種,產量很高。”在百峰村蘆沖村民組,馬鞍山市太子天地生態農業有限公司總經理顧建平在塑料大棚里忙碌著。室外氣溫不到20°C,大棚里接近35°C,好似進入“夏季”。看著大棚里長勢喜人的瓜蔞苗,熱得滿頭大汗的顧建平開心地笑了。這個和“三農”“較上勁”的蘇州漢子,已經在百峰村待了7年,舉手投足間,儼然和百峰村村民沒什么兩樣了。
“這個月底,就可以把這些瓜蔞苗移栽到地里,讓它們自由生長了。”大棚旁的土地已經翻好,網架已經搭好,顧建平對未來充滿了期待,“今年秋季再來百峰村,這里將是一派豐收的景象啦!”

正是看上了百峰村的山山水水,2014年,顧建平決定來到這里,創辦了太子天地,與瓜蔞打起了交道,辦起了合作社,帶動當地農民增收致富,“七仙亭”品牌瓜蔞子還榮獲了國家綠色食品認證。不僅僅是瓜蔞產業,近年來,他還充分利用當地優質的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開啟了林果種植業,涉及桃子、枇杷、板栗等。
和顧建平一樣,鐘情百峰山水的還有金彈子林業有限公司的總經理吳上軍。2011年起,吳上軍就流轉了1500畝荒山,種植了櫻花、女貞、金彈子等觀賞性樹種,同時吸納村民前來務工,增加收入。
以前是靠山吃山,現在也是靠山吃山,但“吃”的內涵不同,結果也天差地別。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現在我們真切感受到了這句話的深刻內涵。”齊道貴感慨地說道。
經過礦山修復、復墾復綠,百峰村生態環境日漸好轉。結合國家鄉村振興大戰略,開展第二輪鄉村規劃的念頭涌上齊道貴的心頭。

村民自己的家園,該怎么發展,村民的意見必須聽。根據《百峰村村規民約》,百峰村實行民主議事、民主決策,在村莊規劃前期邀請黨員和群眾代表全程參與規劃布局中,并對收集到的意見建議精挑細選,最后制定符合當地狀況的規劃。
以緊鄰南京的區位,多通道的綜合性交通,群山環繞的山水人文資源,強有力的基層黨組織和淳樸的民風為優勢,立足百峰村實際,從生態宜居、產業興旺、鄉村文明和治理有效四個維度,2018年,百峰村編制了《百峰村鄉村振興規劃》。該規劃以生態為依托,以旅游為引擎,以文化為支撐,力爭將百峰村打造為集高端養老、旅游休閑度假、現代村莊風貌展示為一體,村莊特色鮮明,宜居宜業,三產融合、三位一體的安徽省鄉村振興示范村,長三角城市生態后花園。
“我們村就好像一個有著遠大抱負的人,大家很團結,凝聚力很強,發展的信心也很足。”齊道貴說。
從滿目瘡痍到轉型發展,百峰村鄉村振興的步伐已然邁開。
百尺竿頭:農旅結合打造富美生態家園
要想富,先修路。按照《百峰村鄉村振興規劃》,2020年,百峰村環村一級公路全面打通;連接各自然村的二級道路環山路也將于今年底前通車。
交通條件的改善,大大提振了全村的發展信心。伴隨著村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新期待,百峰村第三輪規劃——《百峰村實用性村莊規劃》也于去年編制完成。

“實用性規劃以鄉村振興規劃為基礎,更加具體,也更加具有操作性。”齊道貴表示。
按照實用性規劃,百峰村將進一步優化空間布局,發展特色鄉村旅游業,優化村莊分類,完善服務設施,打造“人文秀麗百峰,富美生態家園”。
鄉村振興,不僅要村莊美,更要百姓富。目前,百峰村除了發展特色種植、農產品加工,還逐步開發林下養殖產業。新引進的德禽農業項目就是其中的代表。作為一家以低密度散養、無抗生素原料原糧養殖的企業,德禽農業負責人王源不僅自己養殖,還帶動了當地農戶代養。目前,公司在百峰村已經培養了12戶示范戶,他們負責代養的同時,由德禽農業承包銷售,價格高于市場價30%。
環境好了,投資商來了,游客也來了。
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引下,百峰村按下綠色發展“快進鍵”,跑出鄉村旅游“加速度”。
每年3月,櫻花爛漫,金彈子櫻花園游人如織,不僅有本市市民,還吸引了許多南京及周邊地區游客前來觀光旅游。每年9月,瓜果飄香,又會迎來許多前來參觀的游客,尤其是中國農民豐收節期間,游人絡繹不絕。產業的發展,帶動了當地群眾經濟收入的增長。據統計,截至2020年年底,百峰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28000元,比博望區人均可支配收入高出了10%。

山頭綠了,環境美了,腰包鼓了,對于百峰人來說,這還不是終極目標。
留得住鄉愁,也要留得住人。
“鄉村要振興,離不開人;留住本土人才,是當務之急。”齊道貴表示。
與北京綠十字合作,眼下,百峰正在對老村部進行改造,打造百峰“鄉學堂”。
“鄉村振興需要新型農民。他們不再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傳統思維的人,而是既有理論知識,又有實踐經驗,更有靈活思維和長遠眼光的人。”齊道貴表示,下一步,百峰還將發展民宿、居家養老企業,希望可以通過“鄉學堂”的創辦,真正做到培養人、留住人、用好人,激發本土人才扎根家鄉、服務家鄉、建設家鄉的熱情,共同奏響百峰村鄉村振興的時代強音。
以生態含“綠”量提升發展含“金”量。如今的百峰村以“智力”為發展添“動力”,朝著富美生態家園的目標,乘風破浪再出發。
鑄“力”行動·融媒體大練兵活動
第四采訪組
記者 王賢俊 陳邦兵 黃瑩
盛李銳 蔣雯
見習記者 胡越
通訊員 徐光飛 沈麗 陳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