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爬深一點,再爬深一點!”10月27日上午9時許,在慈湖高新區太來村,馬鞍山入河排污口溯源人員雷育宇向站在排口上的同事董磊大聲喊道。連日來,我市全面開展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完善各個排口的河長制信息、明確排口分類與責任主體,為下一步治理工作打好基礎。
在太來村天然河南溝,記者看到了一個“溯源”神器——管道機器人,它頭頂高清攝像頭和探照燈,另一頭通過電源線連著控制器。管道機器人主要用于管道內部快速檢測和診斷,它可以發送信息到傳輸距離內的監視器上,實現遠程監控。董磊用繩子將管道機器人放入入河排口,并操作機器人爬入井中,雷育宇則在岸邊監測機器人傳遞回來的圖像信號,他指著屏幕介紹說,“這里可以顯示機器人所看到的管道內的情況。”
“這個排口晴天有水,說明不是雨水,有可能是周邊居民的生活污水管道錯接亂接或是工業污水排入。”慈湖高新區生態環境分局工作人員楊陽告訴記者,“通過徒步加以管道機器人等技術手段尋找污水的源頭,從而對排口進行分類,有利于做好下一步水污染治理工作,這就是‘溯源’的意義。”
入河排污口是污染物進入河流的最后一道“閘口”,“閘口”管理得好不好,直接關系到水環境質量和生態環境安全。長江邊、菜地里、河堤上、蘆葦叢中……長江干流入河排污口溯源工作開展以來,我市各縣區生態環境分局及華南所工作人員分成12個工作組,對全市長江干流沿線2公里陸域范圍內排查發現的1033個入河排口開展溯源,確保“有口必溯”。
據悉,根據安徽省生態環境廳文件要求,10月31日前完成全市1033個排口的溯源分類工作,截至10月26日,現場工作已完成881個(占比85%),APP信息錄入正在完善中。“入河排污口溯源可以鎖定污染源頭、明確責任主體,同時為排口整治工作奠定基礎。下一步,市生態環境局將按要求完成排口溯源分類工作及排口責任確認工作,為持續推進長江生態環境治理提供抓手。”市生態環境局水生態環境科科長程平說。
記者 唐冰倩 通訊員 徐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