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的阜南秋高氣爽,記者來到紅亮箱包有限公司的扶貧車間,工人李娜正麻利地縫制手里的布料。“我以前在無錫上班,雖然工資高,但是開銷大,一年也攢不了多少錢,還照顧不到家里,現在回到家門口上班,感覺還挺好的。”李娜一邊干活一邊笑著說。
紅亮箱包有限公司是當地返鄉人士創辦的勞動密集型扶貧車間,以生產銷售和代加工拉桿箱、書包、防護隔離服等為主,2015年建成,占地12畝,年產值800萬元,主要幫扶當地貧困勞動力就業。
“扶貧車間的工人每個月除了工資以外,還有590元的崗位補貼。雖然今年受洪澇災害影響,停工15天,造成一定經濟損失,但工廠給員工的補貼仍照常發放。”公司負責人王恒亮介紹,水退后,廠里面的生意漸漸好轉起來,訂單已經排到了明年6月,從今年8月底到現在,扶貧車間又新招了十幾位貧困戶,提供了更多的就業崗位。
在扶貧車間的墻上貼著紅色的標語:“走出家門進工廠,扶貧車間幫您忙”,而另一邊的墻上寫著:“看好孩子管好田,一天能掙幾十元”。在展開就業幫扶的同時,公司還解決了員工的后顧之憂——孩子。“我家寶寶才18個月大,孩子爺爺生病了奶奶在家中照顧,小孩也沒人看管,我把他帶到扶貧車間來,就在我眼前,我也能放心一點,同時也不影響我的工作。”李娜說,當地政府對我們非常關心,我家在2018年脫貧了,對以后的生活還是相當有信心的。
據悉,紅亮箱包公司為和諧、王家壩、郎灣三村的扶貧車間,車間吸收三個村集體和群眾發展資金165.2萬元,每年為村集體和群眾分紅16萬元。目前,紅亮箱包扶貧車間的貧困戶基本上實現了脫貧,對于王恒亮而言,讓工人們的收入不斷增加,確保他們不返貧是他今后一直奮斗的目標。
[責編:
邵國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