縫布料、剪線頭……經過一道道工序,一件件成品衣服呈現在記者眼前。9月2日,在亳州市譙城區大楊鎮華揚服飾有限公司生產車間,機械運轉的聲音不絕于耳,一排排制衣機器有序運轉著,多條流水線上的工人們正專心致志地趕制運動服,一片忙碌景象。
來自大楊鎮小李村的劉長珍正對布料進行加工縫制。“這道衣服工序按照每件一毛五左右來計算,一天能做500多件,一個月平均能拿2000多塊錢。”劉長珍告訴記者。
因丈夫精神殘疾,家中又要供應兩個兒子上學,劉長珍一家2014年被識別為建檔立卡貧困戶。困難并不影響劉長珍對生活的樂觀和脫貧致富的信心,她一邊熟練地趕制衣服一邊對記者說:“剛開始,我在別的車間慢慢學習,現在技術熟練了,干活快了,收入也越來越高。政府對我丈夫看病吃藥和孩子上學都有補助,大兒子現在讀大學,小兒子也上了高中,我有穩定的工作慢慢干著,生活比以前強多了。”
在車間流水線上,來自譙城區古井鎮藥王村的曹芳也正在忙活。她平時的工作是對流水線上的衣服加裝拉鏈。曹芳以前都是在外地打工,現在和丈夫都在廠里干活,光是裝拉鏈一個月可以掙近6000元,而且離家也近,方便照顧老人和孩子。“工作穩定,收入不錯,希望可以一直干下去。”曹芳高興地說。
華揚服飾公司相關負責人向記者介紹,該公司目前共帶動54名就業困難人員,其中貧困戶34人,低保戶、殘疾人共20人,通過給困難群眾提供就業崗位,增加其穩定收入,帶動他們脫貧致富。
就業收入是貧困戶穩定脫貧的重要保障。秋季開學之際,譙城區觀堂鎮孫莊村的“扶貧工廠”里,工人們正在用機器為訂單校服釘扣子,平均每天工資60元左右。孫莊村“扶貧工廠”目前由亳州市三迪瑞爾服飾有限公司運營,通過免費服裝縫紉技術培訓,帶動約50位周邊村民常年在此加工服裝,其中貧困戶8人。“扶貧工廠”資產收益采取折股量化的方式,分配給貧困戶和村集體,共有39戶貧困戶受益。
近年來,譙城區通過“村口”就業等幫扶措施,廣泛吸納貧困群眾就近就業增收,增強貧困群眾“造血能力”,帶動周邊群眾脫貧致富。截至今年6月底,該區摸排建檔立卡貧困務工人口19602人,同比增加2930人,已全部實現就業,其中轄區內就業15915人,脫貧成果得到進一步鞏固。
本報記者 武長鵬 本報通訊員 任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