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平臺促“深度融”
■ 本報記者 許根宏
8月29日上午,合肥包河區濱湖金融小鎮主建筑門前一塊偌大的臨時藍色背景墻引人注目。在這里,全省推進災后恢復重建暨貫徹“六穩”合肥包河區濱湖金融小鎮等長三角一體化項目集中開工入園現場推進會如期舉行,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等地的長三角地區有關黨政負責人和企業代表共同見證了包河區總投資逾303億元、48個項目集中開工入園或簽約。
合杭夢想小鎮,位于包河濱湖卓越生態城文華園內,是當日開工入園簽約的一個重點項目。“該項目旨在打造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示范樣板區。”包河區發改委負責人介紹,合杭夢想小鎮由合肥市包河區和杭州市余杭區合作共建,以文化創意、科技創新、金融投資為主導產業,是高質量落實長三角一體化國家戰略,推動合杭兩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發展的重要載體平臺。目前,合杭夢想小鎮的整體裝修、軟裝工程已基本完工。總建筑面積約5000平方米小鎮先導區產業創新中心已正式運營,吸引了快手、喜馬拉雅等6家優質的成長型企業入駐。
“為深度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包河區正在精心打造具有橋梁作用的特色平臺。”包河區政府一位負責人介紹,今年以來,為加速推動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克服疫情影響和保證經濟社會持續發展,包河區還高標準謀劃了一批災后重建、新基建等項目促“深融”。目前,5G智能網聯汽車示范區、人工智能視覺產業港(中國視界)啟動區、包河區區域經濟大腦等17個新基建項目進展順利,以高科技為“媒”加速推動一體化發展。
走進位于肥東縣的合肥上海產業園,一系列智慧物流、高端裝備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生物醫藥等“高精尖”企業開始開花結果。“融入長三角,推動一體化,就要沖破‘堵點’找‘融點’。”肥東縣委常委、產業園黨工委第一書記趙慶一介紹,合肥上海產業園是合肥市與上海市“雙城合作”的重要載體平臺,在區位交通、產業集聚、產城融合、土地資源等方面具有巨大發展潛能,也是合肥市東向發展的新平臺、創新發展的新高地。截至目前,該園區已入駐企業逾3000家。
今年1月,我省實施長江三角洲區域一體化發展規劃綱要行動計劃,明確提出以合肥、上海張江兩大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來推動原始創新。近五年來,合肥與上海“合作能級”不斷進階。2015年9月,合肥上海兩市政協提出構建“雙城合作”倡議,開啟上海與合肥“聯姻”的新起點。2018年2月,總投資超200億元的合肥上海產業園正式落戶肥東,合肥上海“雙城合作”進入快車道。
“合肥要在我省融入長三角一體化發展中起排頭兵作用。”合肥市發改委一位工作人員說。為加速促進長三角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今年4月,合肥制定出臺推動長三角地區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重點工作推進方案。明確科創、產業、交通、能源、信息、商務、金融、營商環境、城鄉融合、環保、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公共服務一體化發展目標任務,確立和完善實施一體化發展的有關機制。
隨著融入長三角發展“路線圖”加速付諸實踐,合肥促進一體化深度融合發展的平臺日益得到夯實。眼下,物聯網、生物醫藥、環境產業等一批長三角G60科創走廊合作示范園區紛紛在合肥落戶和茁壯成長。
筑巢引鳳探“新零售”
■ 本報記者 羅鑫 張敬波
8月27日下午,記者來到位于宣城市績溪經濟開發區的安徽碧橙網絡技術有限公司。二樓辦公區域內,一百余人的工位坐得滿滿當當,員工們正在電腦前為網絡客服端的客戶答疑解惑。
“這是我們跨境、電子消費、母嬰車品等事業群,現在全公司員工205人,每天平均在崗180人。”該公司人力資源部負責人汪慧告訴記者,碧橙電商總部位于杭州市,服務行業聚焦于家電消費電子、大健康、母嬰、食品等類目,是西門子、林內、歐姆龍、高露潔等頂尖品牌的戰略合作伙伴。安徽碧橙是碧橙電商全資子公司,致力于通過大數據為品牌客戶提供領先的新零售生態綜合服務,“去年安徽碧橙網絡客服端的銷售額達到5.7億元。”
“我們去年入駐園區,從杭州到績溪,在降低我們用工等運營成本的同時,更是著力打造高品質的用戶體驗中心。”汪慧告訴記者,2017年9月,碧橙被國家商務部授予2017年至2018年度“電子商務示范企業”;2018年下半年,碧橙榮獲“天貓六星級服務商”。
針對數字經濟板塊招大引強,目前績溪經開區內來自長三角的電商企業初具規模。在園區內績溪徽味堂電子商務有限公司,記者看到,裝貨車輛已經在廠區排起了隊,一箱箱分裝完畢的各類堅果被運上貨車。“依托長三角一體化地緣優勢和新零售產業的發展,客戶線上購買產品,我們從績溪向全國各地發貨。”公司相關負責人胡強告訴記者。
從2014年開始,胡強在毗鄰績溪縣的浙江省杭州市臨安區從事電商行業,2016年來到績溪發展。“從臨安回到績溪,看重的就是績溪農特產品質量優、勞動力就業穩定性強、土地用工等成本降低。目前分裝、發貨基地已經建成,種植端也已布局。”胡強坦言,加大產品研發和生產環節的投入是未來3年企業發展的規劃路徑。
從最初的幾百萬元銷售額到去年的6000余萬元,胡強和他的團隊僅僅花了三四年的時間。“臨安的同行們紛紛試水短視頻平臺及直播帶貨,今年我們也在嘗試,都是自己培養的本土團隊,爆發力特別強。”胡強告訴記者,“疫情期間,我們單月的銷售額就達到了700余萬元。”
在績溪經開區內的績溪縣知香嘗味電子商務有限公司,一樓分裝區內,近二十位工人正在分裝腰果仁。只見她們分工明確,三五一組,裝盒、稱重、密封、裝箱等各流程都一絲不茍。
“2016年開淘寶店,后來摸索天貓旗艦店,主要是通過電商平臺孵化品牌,銷售績溪筍干等土特產。”該公司負責人馮魁告訴記者,“在新零售行業探索過程中,我和朋友又在臨安投資創業。”
2019年,馮魁在杭州市臨安區創立了“比比妙”電商品牌,主要從事堅果銷售。“臨安的堅果類電商行業十分發達,值得我們不斷汲取養分,孵化優質品牌。去年我們的銷售額達到1個億,已經是天貓平臺上排名前30的堅果類品牌。”馮魁自豪地說。
“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我們立足毗鄰杭州都市圈等地緣優勢,圍繞數字經濟、機械制造、健康食品醫藥、文化旅游四大產業下功夫,承接產業轉移,實現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績溪縣科技商務經信局副局長馮曉君告訴記者。據了解,目前園區內規上企業47家,來自長三角的企業達25家,去年入駐數字經濟產業園的電商企業基本來自長三角地區。
項目為先推“一體化”
■ 本報記者 羅寶
“經過18個月的連續施工,該項目已進入架梁施工階段。全線通車后,從來安縣汊河鎮前往南京江北新區僅需10分鐘左右,從南京主城區到滁州需約40分鐘。”8月30日,在滁寧城際鐵路(滁州段)一期工程施工現場,中鐵四局項目部負責人王磊對記者說。
在一期全力沖刺的同時,滁寧城際鐵路二期也在加緊施工,計劃于2022年6月建設完成。
滁寧城際鐵路只是滁州縮短時空距離,提升長三角一體化“親密度”的項目之一,北沿江高鐵在滁州并站、大墅設站正加快推進,滁州市與南京江北新區銜接的省際高速公路已建成通車4條、普通國省干線公路達15條,與南京相連的多個“斷頭路”被打通,滁寧換乘中心實現了滁州銜接南京3條地面公交換乘2條地鐵線路的目標,天長市、來安縣汊河鎮也開通了公交班線,實現與南京地鐵站點及公交車線路的無縫對接,一個內聯成環、外聯成網的大江北“半小時”通勤圈基本形成。
除了交通對接項目加快推進,教育、醫療一體化等民生項目也陸續開工建設。去年以來,滁州與南京兩市教育部門簽訂教育合作發展框架協議,通過建立教育資源共享機制,共同打造教育一體化名片。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學天長市金牛湖校區施工現場,工人們揮汗如雨,頂著烈日進行學生公寓的主體施工。該項目5月中旬正式開工,將確保明年9月如期開學,首批3000名師生入住。1公里之外,恒大天才小鎮項目也在如火如荼地建設,總投資180億元,占地面積700畝,預計今年11月份即可建成開放。“作為天長市對接南京江北新區,推進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前沿陣地,金牛湖新區正在推進的項目有20個,建成后將成為長三角一體化高質量發展的典范。”金牛湖新區籌備工作委員會主任王玉華說。
滁州公立醫院與南京知名醫院建立了廣泛的學術和診療合作關系,共同打造智慧醫療,讓兩地市民共享優質的醫療資源。據滁州市醫保基金管理中心副主任湯亮介紹,今年,滁州市將著力在長三角區域醫保基金預算、就醫協議管理、醫用耗材集中采購等方面加強協作。同時,將長三角地區跨省異地就醫門診直接結算逐步擴大至轄區內縣(市),推進醫保電子憑證試點,共建“健康長三角”,拓展長三角民生“幸福圈”。
在中新蘇滁高新區達亮電子(滁州)有限公司封裝檢測車間,一臺臺全自動智能化生產設備正在對LED產品進行檢測封裝。公司LED一條龍項目自2017年4月從蘇州遷入中新蘇滁高新區以來,去年就實現產值13億元,正計劃追加投資,延長產業鏈。“我們始終聚焦高新技術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累計簽約引進項目200多個,協議引進資金超720億元。”中新蘇滁高新區管委會負責人說,通過蘇州工業園區與滁州市合作共建,該產城一體化發展園區如今已成為中新合作的新實踐、安徽園區建設的新探索、長三角一體化合作發展的新平臺。
多年來,滁州市堅持面向“長三角”等發達地區引進工業項目,智能家電、機械裝備制造、食品飲料等產業不斷擴大規模、提升層次。今年上半年,全市新簽約億元項目263個,比去年同期多12個;新開工億元項目167個,比去年同期多16個;新投產億元項目98個,比去年同期多28個。市外億元項目到位資金542.5億元,同比增長7.5%,一批長三角地區知名企業項目落地。今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8.2%,居全省第1位,高于全省7.2個百分點。
小村莊喜當“菜籃子”
■ 本報記者 何雪峰 本報通訊員 單珊
8月30日下午,在泗縣長溝鎮汴河村蔬菜產業園,來自長三角地區采購蔬菜的大貨車排起了長龍。江蘇蘇州客商楊峰忙著安排工人將裝箱的蔬菜過磅、裝車。“我每天要從這里采購兩車蔬菜,是這里的老主顧了。”楊峰笑著對記者說。
“兩大車能拉三四萬斤的菜,到蘇州那邊的市場上多長時間能銷售掉?”記者問。“銷得很快,不出幾天我還要來拉菜。”楊峰說,泗縣的蔬菜品質好,在長三角地區已經打響了品牌。
“我們這里的蔬菜種植戶只管放心種,銷路不用愁。”一旁的汴河村黨總支書記姚玉發插話說,產業園里產出的蔬菜近的銷往徐州、蚌埠等周邊地區,遠的銷往上海、蘇州、寧波、無錫等地,客商直接開車來采購。疫情期間,客商通過網絡或電話下單,產業園通過物流形式將蔬菜運往各地,一直購銷兩旺。
皖北一個小村莊,為何成了長三角的“菜籃子”?記者跟隨姚玉發走進了村里蔬菜種植基地。“別看現在這里這么紅火,村民種菜積極性高,剛開始的時候,我們動員群眾發展蔬果種植,頗費了一番周折。”姚玉發說。
汴河村地處泗縣長溝鎮西側,交通區位優越,自然氣候適宜,但多年“守著金飯碗討飯”。為發展特色產業,助力脫貧攻堅,汴河村“兩委”經過深入調研,決定建設蔬菜產業園。
“種大棚好是好,萬一收不回來成本怎么辦?我們承擔不起這樣的風險呀!”村民七嘴八舌地說出了自己的擔憂。
“普通農戶有擔憂能理解,關鍵時刻黨員干部要起到模范引領作用。”在村里的黨支部會上,黨員們經過集體討論,決定讓黨員首吃螃蟹,給鄉親們“打個樣”。說干就干,村里的黨員先后建設了64座大棚,種植黃瓜、西紅柿、辣椒、茄子等蔬菜,經濟效益可觀,很快就帶動越來越多的村民種植大棚蔬菜。在泗縣政府和長溝鎮黨委的幫助下,村里積極與安徽科技學院、浙江農業大學等科研院校開展合作,在蔬菜生產的育苗、定植、田間管理等關鍵節點,邀請省內外專家到田間地頭,手把手指導農民。鎮里還指派農技人員與種植農戶“結對子”,農戶遇到什么問題,可以隨時通過視頻或電話的形式和他們溝通。由于不斷提升農產品品質,這個村的蔬菜符合長三角大型商超的進場要求。
為進一步開拓長三角市場,鎮村干部帶著農戶到上海、合肥、寧波等城市瓜果蔬菜批發市場和超市調研和跑銷路,同時邀請長三角的蔬菜采購商來村里的蔬菜基地考察。由于技術標準和市場信息的“零距離”,基地產出的無公害蔬菜持續走俏長三角地區,村里主打的“普羅旺斯”西紅柿,憑借“皮薄沙瓤、口感軟糯”的特點,一直是“網紅產品”。
如今,汴河蔬菜產業園已發展成為全省最大的日光溫室大棚蔬菜種植基地。基地占地4000余畝,擁有現代化溫室大棚208座,被評為安徽省省級蔬菜標準園、無公害農產品基地。園區常年吸納周邊村民500多人務工,解決貧困人口46人就業,每人年增收1萬元以上。
貧困戶邵玉柱最初在基地務工,看別人種大棚掙大錢,也試著租了兩個大棚,村里還邀請浙江農業大學的技術員給他做指導,不出兩年時間,邵玉柱就脫了貧。近兩年來,他每年能掙十來萬元,成了小康戶。
“成為長三角的‘菜籃子’,咱村可是嘗到了大甜頭。”站在蔬菜產業園里,姚玉發給記者算了一筆經濟賬,每年園區蔬菜總產量3000萬公斤左右,總產值1.5億元,年純利潤8000萬元以上,種植戶每棚平均年純收入8萬元到20萬元,從此踏上了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快車道”。
“機器人”跑出“加速度”
■ 本報記者 沈宮石
8月底,第六屆恰佩克頒獎儀式暨第十屆中國國際機器人高峰論壇在蕪湖舉辦,蕪湖機器人產業園斬獲含金量最高的最佳產業園獎,令人刮目相看。在長三角一體化發展進程中,蕪湖機器人產業“長袖善舞”,跑出了高質量發展“加速度”。
近年來,蕪湖市充分發揮后發優勢,搶占機器人產業“風口”,借助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成為“國家試點”和“省級基地”的雙重疊加政策優勢,謀劃布局,規劃建設機器人產業園,在全國率先出臺機器人產業集聚發展相關政策,構建起政策支持、投融資、技術研發、檢驗檢測、人才支撐、應用推廣六大產業支撐平臺。
2018年12月,長三角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聯盟在蕪湖成立,并發布機器人產業合作蕪湖宣言、產業聯盟十大服務舉措,打造G60科創走廊機器人產業一體化發展平臺,促進機器人產業鏈上下游的資源整合、機器人產業與人工智能的深度融合、產業與智力資本的有效對接,推動形成“九城聯動、資源共享、深度融合、集群發展”的格局。
蕪湖借勢發力,創新推動機器人全產業鏈環節向高質量發展邁進,形成了以埃夫特、希美埃、行健、隆深等為代表的工業機器人整機企業;以奧一精機、瑞博思、清能德創、翡葉動力等為代表的機器人核心零部件企業;以酷哇、星途科技、戴維克斯、海博等為代表的服務及特種機器人企業;以瑞祥、普邁科、埃華路、東旭裝備等為代表的智能制造系統集成企業;以賽寶、哈特、安普等為代表的公共研發檢驗檢測平臺。產業園依托自主創新突破了機器人核心零部件、機器人整機以及機器人系統集成等核心技術,形成了以研發、投融資、應用推廣、人才支撐、產業鏈協同的全產業鏈發展生態。
7月15日,蕪湖機器人龍頭企業埃夫特智能裝備股份有限公司正式登陸A股市場,在上海證券交易所科創板掛牌上市,成為蕪湖首個科創板上市公司。如今的埃夫特,已躋身我國工業機器人行業第一梯隊,為中國智能制造業百強企業,形成覆蓋核心零部件、整機到高端系統集成領域的工業機器人全產業鏈布局。其機器人產品以及解決方案賦能新能源汽車、軌道交通、航空航天、3C電子、光伏、工程機械、鑄造等產業,產品遠銷歐洲、亞洲、非洲的多個國家和地區。
經過短短6年發展,蕪湖機器人產業率先在全國實現了核心零部件國產化,機器人本體全面接近國際一流水平,機器人系統集成日趨成熟。2019年,蕪湖機器人產業園集聚上下游企業128家,實現產值172.09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