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5日中午,市稅務局系統黨建工作科,一級行政執法員穆勇忙著整理黨建工作資料。閑暇之余,他打開手機,查看QQ、微信群,和縣扶貧工作群、西埠鎮扶貧工作群、扶貧專干群……他打開一個個閃亮的圖標,認真閱讀每條信息,前幾天,他應新一批扶貧干部需求編寫了一份資料,“雖然離開脫貧攻堅一線快一年了,我感覺自己的心從來沒離開過那片土地。”他認真地告訴記者。
一輛自行車騎上扶貧村路
自2004年進入市稅務系統以來,穆勇在基層站所、辦稅服務廳、業務科室工作多年,他勤奮踏實、任勞任怨,業務能力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認可。
2017年4月,他接到單位準備派他駐村扶貧的任務。穆勇的愛人工作忙碌,孩子正要上一年級,父母身體不太好。令他感動的是,家人一致支持他。幾天后,他裹著一床被子、背著包,去了和縣西埠鎮腰埠村。
腰埠村屬于傳統圩區,資源稟賦差,建檔立卡貧困戶72戶、157人,2014年被確認為省級重點貧困村。
由于各個自然村比較分散,為此,駐村扶貧工作隊三名同志每人買了一輛自行車。他們騎著自行車進百家院、推百家門、坐百家凳,宣講政策,不僅當好人民群眾服務員,還當好黨的政策宣傳員。后來,稅務部門配備了電瓶車,但他們仍習慣騎自行車,直至離開村莊,穆勇將這輛自行車“傳承”給下一任扶貧干部。
一輛單車承載寒來暑往。就這樣,穆勇在這里用情聯系群眾、用心履行職責、用智做好工作,贏得了群眾的信賴和贊譽。2017年底,腰埠村剩余的31戶62人全部脫貧,貧困村順利出列,被評為市扶貧工作先進集體。這其中也有穆勇的一份心血和汗水。
一摞日記本見證脫貧經歷
作為駐村扶貧專干,除了自行車,一本扶貧工作日記也是他的“標配”。他珍藏的五本扶貧工作日記,見證了腰埠村脫貧摘帽、奔向幸福的歷程。
了解到腰埠村村集體收入為零,還欠了一筆債務,穆勇和村兩委干部一起,深入到建檔立卡貧困戶家里,挨家挨戶與他們談心交流、細心記錄,迅速摸清村莊基本情況。他努力做好工作隊的參謀員、辦事員和聯絡員,駐村工作隊和村兩委齊心協力,制定并實施科學扶貧計劃。2017年,“金菜地”脫貧工程項目正式落地,村里開墾出了100畝左右的平整土地,并通過多方支援籌措了100萬元,為項目落地奔波多日的穆勇高興地在扶貧工作日記里記錄下這件事。
2018年初下了大雪,擔心“金菜地”大棚被積雪壓壞,穆勇拿毛竹爬高上低地把積雪撣下來,又揮著鏟子在雪中開出一條道,方便蔬菜運輸,奮戰幾個日夜,他凍得手腳麻木。
春天來了,幾十畝有機花菜成熟了,穆勇跑部門、訪企業、跑市場、找商機,吃了無數次閉門羹,最終將幾千斤新鮮花菜售出。兩年時間,“金菜地”項目收入20萬元。
“從‘金菜地’開始,扶貧產業漸入佳境。”穆勇對產業發展如數家珍,村里還承包了安徽三才體育用品有限公司羽毛球加工勞務,投資建設了兩座60千瓦村級光伏電站,和谷香米業開展稻米加工和糧油產業化合作,以“合作社+貧困戶+企業”的模式入股安徽華安食品有限公司……每個項目的進展都記在工作日記里,更印在他的腦海里。
村集體經濟壯大了,村民腰包也鼓了。2018年底,村集體收入由“0”飛躍到近30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年收入突破1000元。
一顆火紅心為群眾燃燒
駐村扶貧以來,穆勇將自己的全部耐心和細心都傾注到貧困群眾身上。
2017年臘月,穆勇想起85歲的貧困戶梅紅珍獨自生活出行不便,他自費買了雙加絨的老人保健鞋給她送去。梅紅珍笑得合不攏嘴,對鄰居們夸贊道,“這是小穆送我的鞋咧,又輕巧又穩當,這小伙子人實誠!”
2018年夏天,了解到還有3家貧困戶家里沒有電風扇,穆勇就積極聯系幫扶,每家送去一臺電風扇。
在業務方面,穆勇發揮自己在單位擔任計算機管理員的優勢,熟練學習掌握國辦、省辦系統及“萬企幫千村”等軟件系統,有針對性地開設培訓班,村干部們的計算機水平得到了提升。
為村民解難題、為村里辦實事,定期入戶走訪、重大時節慰問困難群眾、老黨員等是穆勇的常態化工作,不僅接了地氣,拉近了與群眾的距離,更為脫貧攻堅助力。
2019年5月底,由于市稅務系統機構改革,穆勇被調回了市稅務局。即將離開腰埠村的一天晚上,他在村里散步,明亮的燈光點亮村莊,新修的道路寬敞筆直,文化廣場上孩子們在嬉戲打鬧,村民們跳起歡快的舞蹈,漂亮、整潔、熱鬧的村莊形成了一幅最美的畫卷,令他終生難忘。
記者 季晨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