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春節檔,國漫巨制《哪吒之魔童鬧海》勢如破竹,刷新中國影史票房紀錄。從“二刷”到“三刷”,從“小孩必看”到“全民剛需”,哪吒也走出電影院,展現出的不俗“鈔”能力,甚至催生出“哪吒經濟學”的說法。
目前,接到這波流量的,遠不止吃吃喝喝、周邊玩具,文旅消費也如踩上“風火輪”。數據顯示,電影上映以來,取景地宜賓搜索量環比增長225%,江油搜索量漲幅高達453%,“跟著吒兒去打卡”成為最時髦的旅游單品。在信息過剩而注意力稀缺的時代,一部好電影究竟能帶來什么,“哪吒經濟學”給出了答案。
票房作為最直觀的數據,以往一直被視為定義電影產業的唯一指標。而近年來,從《大魚海棠》引發衍生周邊銷售熱潮,到《熱辣滾燙》帶火健身拳擊;從《流浪地球2》刷新中國拼裝模型預售紀錄,到眼下《哪吒之魔童鬧?!伏c燃神話與文旅的跨界聯動,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電影產業帶來的經濟意義,遠不止票房那么簡單。自誕生之初,電影就帶有商品與文化的雙重屬性,觀眾對電影的消費過程,本身也是新一輪文化再生產、再消費的起點。通過“電影+”的形式,美食、文創、旅游、非遺相繼出圈,反復佐證電影背后強大的溢出效應。有機構估算,一張幾十元的電影票,將會帶動5到10倍的消費甚至更多,聲光畫影與社會經濟間的良性互動可見一斑。
從環球影城、迪士尼等全球知名項目看,將票房轉化為主題公園、文旅項目,進一步激活電影的長尾效應,已經是被反復證明的成熟商業模式。運營成功的關鍵,都是“得IP者得天下”。以此觀之,哪吒根植于古老的中國神話,故事腳本老少皆宜,同樣不乏打造大IP的可能性。當然,深度開發IP是一項系統化工程,作為這方面的后來者,中國還需要時間積累和沉淀,可正如導演餃子所說,“出來混最重要的是什么?首先是‘出來’?!?/p>
面對過去一年影視行業的集體焦慮,曾有電影人發問,“電影過時了嗎?”“觀眾還需要電影嗎?”《哪吒之魔童鬧?!返某晒υ俅巫C明,“影視寒冬”是個偽命題,觀眾從來沒有拋棄電影,拒絕的只是粗制濫造、缺乏誠意的俗套之作。“哪吒經濟學”則更是說明,文化與經濟正在跨界融合,一部優秀文化作品能夠拉動產業鏈上下游,在產業鏈和價值鏈的維度上彰顯“文化+”的綜合效益。我們相信,“史上最強春節檔”只是一個開始,未來會有更多“哪吒”出世,打開“電影+”的更多想象。(邱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