含山民間扎彩工藝憑借其獨特的鄉土風情,在社會中廣為流傳。每逢春節、元宵節及二月二“龍抬頭”等傳統節日,全縣各地紛紛扎彩舉辦燈會,以滿懷喜悅的心情慶祝豐收、祈求平安,共度佳節。
含山民間扎彩以扎龍燈為主,同時配套有花船、花燈和雜燈。每一條龍燈,從扎制、上色再到裝飾,每一個細節都凝聚著扎彩手藝人的心血。今年62歲的席善友,是清溪鎮扎彩藝人,也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他從小受父親影響,喜愛繪畫、書法、扎彩、剪紙,十幾歲便跟隨父親在附近村子里扎龍燈,至今已有50年多了。每到臨近春節,他總是非常忙碌,要為周邊很多村子扎制龍燈,“用木頭做主骨架,再用篾條扎制輪廓,加上后續的裱糊、裝飾、描畫,制作一條柴龍,需要三個人花費兩到三個月,工藝復雜一點甚至要更長的時間。”席善友說道。
龍燈分為柴龍和滾龍,根據龍身的色澤又分青龍、白龍、黃龍。扎彩品種約有十余種,樣式不固定,也無統一尺寸,全憑席師傅精巧構思設計,他一般會在龍身裝飾鳳凰、魚等吉祥圖案,龍頭上扎上三朵荷花,寓意“天地人和”,還會放置“八仙過海”等人物,每個人物都是手工制作,不僅表情惟妙惟肖,還能左右搖動。
含山民間扎彩工藝主要以家族傳承為主,長輩傳晚輩,代代相傳已有千年歷史。隨著時代的變化和人們審美的不同,扎彩技藝也在不斷地創新,原來用紙糊燈現在改用更為結實的布,點燈的蠟燭也換成了LED燈帶,這樣不僅能避免風大或者舞龍過程中因動作大,蠟燭燃燒到柴龍,五顏六色的燈光還讓龍燈在夜幕中舞起來更加美觀生動。
含山民間扎彩技藝被評為安徽省第二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技藝類代表性項目。“我帶了不少徒弟,好多人來跟我拜師學藝,我都樂意去教,就是想把這份骨子里的熱愛傳承下去。”如今,席善友依舊堅守著他所熱愛的扎彩技藝,他希望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文化和技藝能得到傳承和發揚,讓含山的“龍燈”一直熱鬧下去。(李瀾 何適 范晶晶 朱以超 刁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