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居民收入穩居全省第一,中等收入群體占比居全省首位;50項民生實事“落地開花”,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一一解決;以深化改革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有力回應了群眾的期待……
家事國事天下事,讓人民過上幸福生活是頭等大事。2024年,“聚焦人民生活高品質,打造百姓富的‘白菜心’”,馬鞍山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始終堅持經濟發展與民生改善同頻共振,在推動共同富裕上一馬當先,堅定不移增進民生福祉,把高質量發展同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緊密結合起來,讓發展更有“溫度”、幸福更有“質感”。
收入穩步增長 共富步伐堅實
農閑時節,圍爐煮茶。日前,在和縣景田種植家庭農場,負責人李玲和村民開心地聊著2024年收成以及2025年春耕的相關事宜。
2013年,李玲從湖北荊門來到安徽和縣,在丈夫的家鄉和丈夫一起創業,后來成立了景田種植家庭農場。成為“新農人”的同時,她也不忘帶領更多的鄉親們一起致富,積極為周邊群眾開展技術培訓,帶動近40人實現了就業。“在和縣婦聯的牽頭下,我們在2024年成立了‘徽姑娘’聯盟,原先在我農場工作的五名婦女也成立了家庭農場,大家由原來的‘單打獨斗’變成了如今的‘抱團取暖’。在經營的過程中,我也為她們提供技術指導以及種子、農藥、化肥等‘一條龍’服務。相比2023年,她們的收入增長了20%,一年下來多了五六萬元收入。”李玲高興地說,大家干得越來越有勁了!

收入是民生之源。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創造高品質生活,就要牢牢牽住增加城鄉居民收入這個“牛鼻子”,多渠道增加群眾收入,扎實推動共同富裕。
為此,我市出臺了一系列惠民利民富民政策,城鄉居民收入不斷增長,收入差距持續縮小,消費水平穩步提高,消費結構優化升級。在大力推進鄉村振興的征程上,我市堅持多措并舉,圍繞“就業帶動、產業聯動、資源撬動、幫扶拉動”,推動含山大米、和縣蔬菜、當涂水產等鄉村富民產業升級,努力拓寬農民增收新渠道,農村居民收入得到較快增長。
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保持基本同步,我市持續提高低收入群體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更加積極有為地促進共同富裕,城鄉居民收入增長的基礎不斷加固,城鄉區域發展差距和居民生活水平差距顯著縮小。與此同時,我市始終把富民優先擺在突出位置,扎實推進富民惠民步伐,全市城鄉居民收入水平穩居全省首位。居民四大類收入保持全面增長,收入結構不斷優化,居民增收基礎更加牢固,增收勢頭更足、韌性更強。
收入的增加,帶來的是消費潛力的釋放。據統計,隨著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服務消費市場供給不斷增加,在馬鞍山,教育、醫療、文化、旅游等領域的服務性消費已成為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迫切需要,居民發展型、享受型、保健型消費支出持續穩定增長。
50項民生實事 溫暖群眾心坎
“這個改造真是太好了,感謝黨和政府對我們的關愛!”在花山區金家莊街道梧桐雅苑小區,66歲的陶春秋對家中的無障礙改造十分滿意。
2024年,在市殘聯開展的困難重度殘疾人家庭無障礙改造民生實事中,朱忠靜家庭被確定為享受對象。市、縣兩級殘聯為朱忠靜家庭確定了個性化改造方案。無障礙改造解決了朱忠靜如廁、洗浴等日常生活不便的問題。對于改造的項目,朱忠靜家人感到很滿意。

2024年10月,我市首家公辦托育園——雨山區秀山文苑托育園正式開園。該托育園具備專業的師資力量和優越的托育環境,采取“醫育結合”模式,從孩子的生長發育、動作、語言、認知、情感與社會性等方面開展全日照護,為嬰幼兒提供溫馨、安全、優良的托育環境,有效滿足了眾多家庭的需求,尤其是解決了雙職工家庭的后顧之憂。“我和我愛人平時都要上班,孩子沒人帶,秀山文苑托育園是公辦托育園,采取‘醫育結合’模式,把孩子放在這里我們很放心。”市民張先生說道。

開展困難職工幫扶救助,為困難職工提供生活救助、子女助學、醫療救助;實施“安心托幼”行動,穩步提升普惠性幼兒園覆蓋率;扎實推進“老有所學”行動,讓老年人實現了從“有學上”到“上好學”的轉變,基本實現老年教育辦學網絡“市、縣、鄉、村”四級全覆蓋……2024年以來,我市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扎實推進省定50項民生實事,推動解決人民群眾急難愁盼問題,把實事辦好,讓群眾看到變化、見到成效、感到幸福。
改革激發活力 厚植民生福祉
近日,由市委社會工作部主辦的全市“民聲呼應”訴求辦理工作培訓會在市會議中心舉行。通過此次培訓,市民聲呼應訴求辦理的工作人員對工作規范和要求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把握,進一步提升了業務水平和專業素養以及辦理質效。
以“民聲”定“民生”,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是我市開展“民呼我應惠萬家”專項行動的生動縮影。
作為我省自2023年起在民生領域推出的一項全新工作機制,“民聲呼應”工作機制搭建了群眾訴求到領導案頭的“直通橋梁”。我市積極打造民聲呼應“升級版”,建立了統一的民聲呼應管理系統平臺,實現群眾訴求市級層面統一歸集、統一交辦、統一回復,推動民聲呼應工作從分散管理向集中統一轉變、從單打獨斗向統籌聯動轉變、從解決單個問題向注重源頭防范轉變。

城市發展的每一步,都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聚焦城鄉困難群眾所思所盼,馬鞍山還頂格推進“困有所扶”集成改革,分層分類救助幫扶困難群眾,努力讓困難群眾臉上有笑、眼中有光、心中有愛。
聚焦“一老一小”、醫療健康、應急救援、社會救助、公共服務等主題,我市還常態化開展每月主題志愿服務活動,將志愿服務融入基層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
聚焦物業矛盾糾紛化解,馬鞍山全面推行“12345”工作法,把矛盾糾紛化解在基層、化解在萌芽狀態。深入推進“皖美紅色物業”建設,以黨建引領推進小區治理、物業管理服務和居民自治的良性互動,打通社區治理“神經末梢”,提升基層治理效能,基層群眾的滿意度不斷提升。
同樣在2024年,市委組織部、市委社會工作部、市委政法委組織開展了“全科社工”網格化服務管理模式試點工作,全市20個社區納入首批“全科社工”試點社區,為基層治理注入了新鮮血液、帶來了新的活力。
走好群眾路線,傾聽群眾訴求。群眾關注什么,改革就著眼什么。
念“民之所憂”,行“民之所盼”。把老百姓身邊的大事小情解決好,讓大家笑容更多、心里更暖,讓高質量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市人民,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馬鞍山正用其獨特的方式,讓溫暖直抵人心,讓幸福觸手可及。
記者 黃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