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當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4萬元
產業興帶動百姓富
記者 吳黎明
記者從日前召開的當涂縣2024年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工作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該縣2024年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預計40152元,同比增長7.5%,有望持續保持全省縣級第1位。
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包括工資性收入、家庭經營純收入、財產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該縣農村常住居民可支配收入持續穩定增長,主要得益于鄉村產業支撐力和工業經濟帶動力不斷增強。
鄉村產業融合發展,增強農民增收支撐力
養蟹業是當涂縣農民增收的基本盤,30%的農民收入來自于以河蟹為主的漁業生產經營。
如何避免螃蟹集中上市時的價格戰?如何衍生出“賣稻不如賣米”的溢價效應?破解這一難題的最好辦法就是發展螃蟹深加工產業,而螃蟹深加工一度是這條產業鏈上的薄弱環節。
為了補上蟹加工這條“二產短腿”,當涂縣支持企業加強產學研合作,開發調味水產品(蟹醬、蟹黃油)、風味旅游產品(香辣蟹、香辣龍蝦肉)等精深加工食品,推動初加工向精深加工拓展,延長產業鏈,提升產業附加值。目前,全縣建有規模蟹蝦制品加工企業8家、水產飼料企業1家。
如今,該縣已建立河蟹苗種繁育、成蟹標準化養殖、商品蟹銷售加工及休閑觀光等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全產業鏈,為農民增收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
2024年,該縣舉一反三,以全產業鏈理念全領域推進鄉村產業發展。
一產創品牌。該縣創建市級以上農業品牌2個、培育“二品一標”品牌10個,“當涂菜籽油”國家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通過初審。學習借鑒“陽澄湖大閘蟹”“盱眙龍蝦”運營做法,建設10個生態養殖基地,助推“當涂螃蟹”“當涂龍蝦”品牌建設。
二產精加工。該縣依托特色資源,做好“土特產”“糧頭食尾”“農頭工尾”增值大文章。開展綠色食品“雙招雙引”,新增綠色食品項目38個,總投資32.67億元。新培育規上農產品加工企業2家,發展新型農業經營主體138家,農產品加工業產值持續增長。
三產深融合。該縣縱向拓展特色產業全產業鏈,新建水產品加工項目4個,預計蟹蝦產業產值增加5億元以上。加強農文旅融合,文旅項目開工11個,推動環大青山、江心洲2個鄉村旅游示范片區建設,桃花村榮獲首批省級“休閑旅游精品示范村”。開展桃花節、農民豐收節、螃蟹開捕節等節慶活動,接待旅客950萬人次,實現收入82億元。完善縣域商業建設項目庫,新增電商經營主體95家,500萬元以上電商5家,農村產品網絡銷售額突破38億元。
推動工業經濟反哺,增強農民增收帶動力
工資性收入是農民收入的最大變量,發展工業經濟是助推農民家門口增收的最大增量。
2024年,該縣聚焦數字賦能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壯大產業集群,智能家電(家居)、生命健康(食品藥品)、先進金屬基材料以及汽車零部件產業集群分別實現產值150億元、60億元、190億元、50億元。
招商引資提質增效。該縣聚焦主導產業,大力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基金招商,新簽約億元以上項目60個,其中固定資產投資5億元以上項目10個。萊特思創熱成型材料、喜米智能小家電等重大項目成功簽約。設立5億元智能家電(德盈成長智家)產業基金。實際利用外資5998萬美元,同比增長51%。
有效投資放量加速。該縣深化“七未”項目攻堅,100個省市重點項目完成投資219.4億元。歐藝食品、百川新能源汽車部件等52個項目開工建設,沃格賽、騰志博汽車零部件等50個項目加快建設,新太合金、泰恩康生物藥等37個項目竣工投產。
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該縣新增規上工業企業30家、限上商貿企業18家、規上服務業企業4家、資質以上建筑業企業5家。粵美智造等20家企業獲批省級以上專精特新企業。大力推進企業“智改數轉網聯”,技改投資增長40%。
該縣推動工業經濟反哺,增強農民增收帶動力。全縣1600余家工業企業吸納農民就近就地就業10萬余人。建立覆蓋城鄉的就業服務體系,圍繞企業用工需求,采取定向、訂單培訓模式,開展農民專業技能培訓。鼓勵創新創業,實施“鳳還巢”工程,通過主動上門請、優惠政策引、優質服務留,鼓勵引導在外能人返鄉創新創業。
在推動工業經濟反哺的同時,該縣加快城鄉一體化進程。一體推進農村“四網”建設,不斷完善交通網絡,高標準建設“四好農村路”,實現四級農村公路鄉鎮通達率100%。加快信息網絡建設,新建5G基站197座,光纖已實現村級全覆蓋。提升農村電網發展,爭取農配網投資超7000萬元,配變戶均容量持續提升。健全物流網絡體系,穩定運營村級寄遞物流綜合服務站點,已完成50個以上綜合服務站建設。推深做實“萬企興萬村”工作,通過組織聯建、產業聯育、治理聯動,促成全縣124個縣鄉企業和115個行政村結對共建,累計謀劃各類共建項目126個,結對企業累計在村產業投資3200萬元,籌建公益慈善基金9個,累計捐款捐物超220萬元,實現城鄉資源共用、成果共享、民生共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