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8日
安徽日報推出
“黨媒云”專刊第十一期
特別報道
↓↓↓
全省各地探索新舉措、新路徑,擦亮招才引智品牌,激發“人才引擎”動力和活力——
鍛造“強引擎” 搶占“智高點”
功以才成、業由才廣。人才是基礎性、決定性、戰略性資源。當前,我省以人才興皖工程為引領,實行更加積極、開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不斷創新人才發展體制機制,大力營造“近者悅、遠者來”的人才環境,實現人才和城市、人才與產業發展的“雙向奔赴”。
日前,巨一科技公司工作人員在為大眾、奇瑞、江鈴等新能源汽車企業配套生產電驅動產品。近年來,合肥市包河區先后引進葦渡科技、聚誓科技等企業,已成為安徽省智能網聯汽車產業集聚區和產業基地。葉玉庭攝
誠心引才——鍛造人才“磁吸力”
11月28日下午,一場“才聚包河 逐夢廬州”青年學子推介會、雙選會在合肥市包河區成功舉辦,來自全國各地知名高校的200名優秀應屆畢業生,以及合肥市35個優秀科研院所和重點企事業單位代表應邀參加。
“一個人選擇一座城,是信任;一座城遇到合適的人,是幸運。包河需要你,包河歡迎你,包河擁抱你,包河也將成就你!”在此次活動中,包河區委副書記劉登銀從人才政策、就業空間、服務環境等方面,熱情向廣大青年學子推介包河,并發出“青春之約”,受到青年學子的熱烈響應。
包河區全域營造識才敬才愛才濃厚氛圍,堅持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實施招才引智“一號工程”,積極打造“包攬英才 志同到河”招才引智品牌。2023年,包河區在全市城區中率先出臺支持人才發展“二十條”措施。今年以來,包河區新認定高層次人才1238人,高層次人才總數為合肥市的縣市區最多。
舉辦品牌性人才招引活動,向人才拋出誠意滿滿的“橄欖枝”,包河區是我省求才若渴、誠心引才的一個縮影。今年以來,聚焦產業轉型、區域發展,我省各地采取“走出去、請進來”,開展了一系列人才招引活動,吸引各類人才來皖創新創業。截至今年9月底,全省舉辦各類主題招聘會24400場,達成就業意向106.2萬人。
求才若渴,源自龐大的人才需求量。安徽省工業和信息化廳今年9月發布《2024年安徽省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緊缺人才報告(目錄)》,預測到2026年底,安徽省新型工業化重點產業新增人才需求總量超34萬人、人才缺口總量超26萬人。
解人才之渴,首當鍛造強大人才“引力”。各地紛紛打出“組合拳”。
加強頂層設計。包河區樹立人才引領發展的戰略地位,新組建區委人才工作局,升格區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由區委、區政府“一把手”擔任組長,進一步理順人才工作體制機制。銅陵市在市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領導下,全面構建市委人才工作局、市人才綜合服務中心、市高層次人才協會“三位一體”人才工作新體系。
創新招引機制。天長市圍繞主打產業和特色產業體系,梳理產業鏈急需緊缺人才清單,繪制“產業人才地圖”,探索、創新多元引才機制,實施“靶向”引才。合肥市瑤海區實施“以才引才”計劃,創新人才“三帶”引才辦法,讓行業專家帶人才、青年學子帶人才、企業高管帶人才,不斷擴大人才“朋友圈”。肥西縣堅持“以賽引才”,連續多年舉辦“創智匯”雙創精英挑戰賽,吸引大批創新人才和企業扎根肥西。
搭建高端平臺。“包河區現有國家和省級重點實驗室43個,科大國金院、工大智能院等創新平臺16個。”包河區有關負責人表示,高端科研平臺是該區引進、集聚高層次人才的重要載體。數據顯示,目前,安徽已建在建預研大科學裝置13個,擁有“國字號”創新平臺200多家,累計支持近600個省級產業創新團隊,近3年高層次人才新增8萬人。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隨著優秀人才的不斷引入,人才資源的不斷富集,一個個創新發展的“強磁場”被接連鍛造。12月13日,包河區軟件項目集中簽約儀式舉行,阿格斯、警網優選、優普惠、航遙科技、易安聯、維拓科技、昂納科技、智器云等10家企業落戶,項目總投資14.3億元。“這批優質企業的加盟和進駐,必將為包河區打造新質生產力發展示范區注入強勁動力。”合肥市委常委、包河區委書記程雪濤說,企業是包河的城市發展“合伙人”,包河是企業的事業發展“合伙人”。包河區將當好“金牌店小二”,竭盡所能服務項目、服務人才,營造經得起時間、企業、員工檢驗的營商環境。
悉心養才——增強人才“保障力”
引來的人才如何留得住?我省各地下足功夫念好“養人經”,用心用情打好“服務牌”,著力構建全方位、全周期的人才服務體系。
近日,一則我省印發的《關于深入推進萬名博士后聚江淮若干措施》引起社會廣泛關注。該項措施旨在推進博士后制度建設和管理服務,并首次將在皖高校、科研院所流動站招收的博士后納入資助范圍。博士后生活補貼可達“2年共30萬元”,科研資助可達20萬元。
有力的政策與資金保障,增強了人才發展的底氣。宣城市出臺產業人才“宣十條”等一攬子支持政策,3年累計為2000余家企業、3萬人次人才兌現政策資金3.48億元;蕪湖市深入推進“紫云英人才計劃”,先后設立5億元大學生創業基金、5億元“雙創”孵化基金、3億元科創投資基金;滁州市實施新時代“滿天星人才計劃”,為人才提供最高2000萬元股權投資、500萬元風險補償資金。
完善豐富的培訓體系,增強人才發展的質量。“今年7月底,我參加了新進教師崗前培訓,各位教師前輩面面俱到的教學指導與驚艷四座的教學展示,讓我受益匪淺。”剛入職合肥市師范附小的四川大學2024屆畢業生安然告訴記者,為了幫助應屆畢業生更快地適應工作崗位,包河區各用人單位開展了靈活、高效的崗前培訓。
創新人才培訓方式,讓人才培育和產業發展“同頻共振”。合肥市肥東縣實施電商人才培訓計劃,創新打造“培訓+大賽+評選+研學”的電商人才培育新模式;霍邱縣舉辦高素質農民培訓班,積極培育鄉土人才。
把人才“引進來”,更要讓人才“留下來”。包河區創新實施人才驛站、人才定點社區醫院、子女就學等服務,努力為人才創新創業、住房安居、醫療教育、交通出行提供最優的條件。
念好“服務經”,提升人才幸福感。我省各地做足綜合保障,想人才之所想、將想、未想,持續開展精準化、有溫度的服務。在“養人”生態的持續構建、不斷優化中,大批優秀人才匯聚江淮。
傾心用才——澎湃人才“創新力”
引進來,留得住,還得用得好,充分激發各類人才活力和潛力。
“工大智谷是高校老師科創成果孵化的良好基地,給了我們團隊發展全方位的支持,幫助公司順利起步。”在包河區“工大智谷”孵化平臺,合肥老聃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合肥工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賀林說。前不久,在該平臺和包河區科技產業專班的“牽線搭橋”下,該團隊接連拿到市區兩級種子基金,共計400萬元。
工大智谷于去年底啟用,成為包河區貫通創新策源“最先一公里”和成果轉化“最后一公里”的重要平臺。老聃科技應勢成立,成為首批“入孵”的企業之一。包河區有關負責人介紹,該區以工大智谷等科創平臺為抓手,全速推進“環高校科創帶”建設,成立包河區孵化載體聯盟,新建孵化器和眾創空間3萬平方米、總面積達15萬平方米,鼓勵優秀人才創新創業。
誰有真本事,誰就來“揭榜”挑大梁。省工業和信息化廳日前下發《關于組織開展2024年制造業“揭榜掛帥”招才引智專項揭榜工作的通知》,涵蓋關鍵技術攻關類193項,大中小企業融通類11項。近年來,全省各地以企業為主體,聯合高等學校、科研院所,聚力攻關制約制造業發展的關鍵共性技術“卡脖子”難題,在催生眾多原創性、引領性重大成果產生及落地的同時,極大地激發了優秀人才的積極性、創造性,一大批青年人才在其中“挑大梁”“唱主角”。
今年以來,我省不斷深化人才評價體系改革。《安徽省科技人才評價改革試點方案》出臺,建立以創新價值、能力、貢獻為導向的科技人才評價體系,激勵各類科技人才潛心從事科學研究。全國首個專門針對鄉村技能人才的評價指導性文件公布,在鄉村全面振興中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才,突破從業年限、學歷等限制,能破格晉升職業技能等級。今年11月,合肥市新設的人工智能、集成電路、量子信息三個專業高級職稱評審委員會首次開展評審,論文不再作為職稱評審的主要評價指標,專利獲獎、科技成果轉化成效等被納入評價標準,280余名專業技術人員通過評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