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提示
昔日“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今天世界旅游名村。外出工作的人回來了,越來越多年輕人回到家鄉發展。擦亮歷史標簽,遞出世界名片,小崗村的“大包干”精神仍在延續。
12月6日,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村委會前停滿了車輛,他們是來自江蘇、浙江、上海等全國各地的游客。
前不久,聯合國世界旅游組織公布了2024年“世界最佳旅游鄉村名單”,小崗村赫然在列。這個有著“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之稱的村子,“搖身一變”成了世界旅游名村,吸引眾多游客參觀游覽。
“大包干”帶頭人現場解說
“沒想到,以前吃不飽飯的小村莊,現在因為發展旅游聞名世界。”近日,記者在小崗村,81歲的村民嚴金昌感嘆道。
在小崗村必打卡景點“當年農家”里,一處簡易舞臺上正在表演本地的鳳陽花鼓。作為當年“大包干”18位帶頭人之一的嚴金昌,有時會受邀在這里給游客講述當年按下紅手印的場景。
“我們那時敲花鼓是為了要飯,為了不餓肚子。現在生活越過越好,花鼓也成了非遺表演,那么多人愛聽愛看,我們打心底里高興。”嚴金昌邊聽邊笑著說。
小崗村的“當年農家”,因復建40多年前“大包干”按下紅手印的場景而得名。旅游旺季,這里一天要接待20多個旅游團。
嚴金昌本人也是小崗村的一大“景點”,以其名字命名的農家樂飯店時常爆滿。來這里的游客,都想親眼見見這位當年“大包干”的帶頭人。
2023年,小崗村累計接待游客55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5億元。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萬元,較2016年增長116%。今年,截至11月底,接待游客52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1.38億元。
從單一接待到農文旅融合
“大包干”紀念館、沈浩先進事跡陳列館、“當年農家”……作為知名紅色旅游村,現在的小崗村內景點羅布,每天游人如織,其中不乏一些外國游客。
歷史原因讓小崗村名聲在外,但此前這里的旅游業并不算紅火。市場經營能力差、產業內生動力不足、流量無法變現,一度是小崗村面臨的發展難題。
“小崗村作為我國農村改革第一村,來參觀學習的人很多,大多是沖著這里的歷史資源來的,但因為缺乏延伸的旅游項目,很多人來了只是走馬觀花,留不住人。”滁州市小崗村旅游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楊永強告訴記者。
蛻變從2016年開始。這一年,小崗村開展集體資產股份合作制改革,從此,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2018年,村黨委拿回原本托管經營的旅游公司主導權,由村集體持股51%,成立小崗村旅游投資管理股份有限公司。
為了讓游客對當年“大包干”的場景有更真實深入的體驗,2021年,小崗村對“當年人家”重新規劃,建設了傳統村落區、民宿體驗區、農村生活區、農產品展示區、文物本體等多個體驗區。
“過去,游客在村里10分鐘就轉出來了,現在能看花鼓小鑼,推獨輪車、板車,還能攀爬,能玩好幾個小時。”楊永強說,這些年,小崗村的旅游業從最初的單一接待模式,發展到如今集鄉村休閑、民宿、研學游等于一體的農文旅融合模式。
現在,全村一半人吃上了旅游飯,外出工作的一些人回來了,越來越多年輕人也主動回到家鄉發展旅游。
“大包干”精神仍在延續
如果之前問游客,為什么來小崗村,很多人也許會說,是被“中國農村改革第一村”的名聲吸引來的,或者是懷著對“大包干”歷史的好奇來的,但現在他們多了一個回答,即沖著旅游體驗來的。
走在村子里,記者看到,路面寬闊整潔,農家菜館沿街林立,旅行的游客、研學的學生、來往的客商絡繹不絕。身處其中,仿佛來到鄉村中的都市和都市中的鄉村,充滿新奇和驚喜。有村民向記者感嘆,這些年,村容村貌日新月異,從“幾年一變樣”到“一年變幾樣”。
據介紹,隨著旅游、培訓、民宿、餐飲等服務業發展起來,小崗村村集體經濟分紅從2017年的每人350元,提高到2023年的每人700元。這些收益的部分金額,每年用于為村民購買新農合、新農保、政策性農業保險,以及發放教育獎勵等,村民共享發展成果,幸福感極大提高。
多年前按下的紅手印,讓嚴金昌不僅獲得了歷史的關注,還有現實的回饋。嚴金昌兒子的農家樂近幾年不斷擴建,生意日益紅火,從最初的4張桌子發展到如今可容納近300人,年毛利潤達30萬元。
“大包干”18位帶頭人之一嚴俊昌的孫女嚴淑淑,大學畢業后回到家鄉,擔任“當年農家”的講解員。她說,會努力把家鄉解說好,讓更多人來到這里,了解和喜歡這里。
在“當年農家”,一間昏暗逼仄的農家土房保留著歷史樣貌,一束陽光透過窄小的窗戶,照到低矮的小木桌上,那張按滿紅手印、起皺泛黃的小小紙張吸引著游客目光。有人饒有興致地把手指對準紙張上的紅手印,輕輕按下去,歷史與現實仿佛在這一刻連接起來。
“小崗村‘大包干’的精神還在延續,不過是換了種方式。”鳳陽縣委常委、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李錦柱對記者表示,未來村子將以獲評“世界最佳旅游鄉村”為契機,擦亮農村改革歷史標簽,遞出世界旅游名村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