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集“小民情” 服務“大民生”
雨山區“皖美紅色物業”探索基層治理的紓困之路
老舊小區改造如何征集意見?小區的電梯更新改造又如何分攤費用?小區治理難題該找社區還是物業?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越來越多這樣的基層治理難題浮出水面。
化解基層矛盾還是需要從基層入手。近年來,雨山區堅持黨建引領,推深做實“皖美紅色物業”服務零距離,把黨的支部建在小區里,在每個小區普遍建立黨組織、業主委員會、物業服務企業“三方議事”機制,通過多元共治,提升基層治理質效。
11月26日,在雨山區安民街道映翠社區映翠景苑小區里,工人們正在把一套公共健身器材安裝到位。就在離健身器材不遠處,一座嶄新的休閑亭剛在11月初建成,成為小區居民休閑聊天的好去處。而這些都是小區常態化開展“四方議事會”后,收集線索為老百姓解決難題的成果。
“休閑亭的位置過去是小區的建筑垃圾中轉站,隨著小區入住率逐漸上升,中轉站已經不再需要了。加上中轉站正對著映翠景苑小區南入口,影響小區環境,老百姓都想把它移走。”映翠社區黨委書記周麗說,今年9月底,社區將小區業委會、物業公司、小區黨支部和小區樓棟長聚在一起開了會,大家集思廣益,將居民的建議帶到會上,通過討論的方式確定了改什么、怎么改、錢從哪來的問題,最終形成方案上報,很快方案通過。10月底動工,映翠景苑小區的建筑垃圾中轉站變成了居民喜聞樂見的休閑亭——“映景亭”。
“這亭子好啊,正對著我家主臥窗戶,亭子里面有石桌石凳,外面還有長椅,天氣好的時候,跟幾個老伙計聊聊天、打打牌別提多舒服了!”家住映翠景苑小區7棟一樓的居民徐永春最有感觸,過去幾年,他家從來不敢多開臥室窗戶,沒過幾天窗戶上就落一層灰,怎么擦都擦不干凈。自從這里改成了休閑亭,他家也變成了“景觀房”,生活環境大為改善。
通過建機制、建體系、破難題、提質效,雨山區將“皖美紅色物業”建設項目逐項分解,研究制定全區“皖美紅色物業”建設三年行動“施工圖”,大力推動小區黨群服務陣地服務集成,重點從整合資源空間、優化陣地布局、推動力量導入、創新運維模式等方面破題,推動各類服務力量、服務要素在黨群陣地集聚。同時,聚焦抓投入、抓規范、抓協商,破解小區基礎薄弱難題、物業費用收繳難題和物業矛盾糾紛難題,實施“城市管家”項目,由國有企業兜底運營管理,實現物業治理區域化、資源配置集約化,及時解決物業管理服務堵點。
正是有了這支由網格員擔任隊長,物業人員、小區黨員、居民志愿者、執法部門人員組成的近5000人“1+N”網格服務團隊,常態化開展入戶走訪、提供代辦、矛盾化解等為民服務,雨山區的網格服務提質增效。雨山區“紅色物業聯盟”定期召開的社區黨建聯席會議,有效推動了資源下沉社區,共同幫助解決物業治理難題。此外,雨山區全面推行“社區吹哨、部門報到”工作,通過建立社區定期吹哨、組織部門派單、職能部門接單工作機制,細化問題征集、吹哨響應、結果反饋、核實結項、年度評價等階段性工作閉環管理流程,撬動部門職能資源到社區進治理一線,一批牽涉面廣的老百姓身邊的煩心事得到解決,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滿意度得到明顯提升。
記者 張令琪 通訊員 張后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