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0日,走進慈湖高新區馬鋼誠興金屬資源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馬鋼誠興)廢鋼加工倉儲配送中心,機械聲轟鳴,設備運轉不停,抓鋼機將碩大的鋼材廢料抓取過來,被專用破碎機切割成零碎小塊,由打包機將散亂的廢鋼料打包成一垛垛長寬整齊的包裹,再被統一運送至煉鋼車間,搖身一變,成為煉鋼爐料進入再生產,真正實現“變廢為寶”。在公司智能管控中心,實時更新的LED電子大屏正顯示各生產基地的設備運行、物流軌跡、隱患查糾、節能環保等方面的實況及數據,整個生產過程一目了然。
“近年來,企業通過加快實施數字化管理,先后建成了智慧制造集控中心、智慧工廠和智慧服務交易平臺,建立國內廢鋼行業首家中心實驗室,實現了加工、物流、交易過程的智慧化可視化透明化和可追溯性,經營規模得到穩步提升。”馬鋼誠興生產技術部部長王晟告訴記者,實施數字化轉型以來,企業生產線運轉效率明顯提高、產品倉儲周期得以縮短、訂單流轉速度進一步加快,對企業整體生產經營具有典型的賦能作用。在數字化轉型的助推下,企業去年畝均產值高達5631.89萬元,畝均稅收589.84萬元,連續多年獲評馬鞍山市畝均效益A類企業。
在前不久中國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2024年度“畝均論英雄”改革典型案例中,馬鋼誠興與安徽圣諾貝化學科技有限公司一同入選畝均效益領跑者企業。值得一提的是,入選的這2家企業均位于慈湖高新區。入選的背后,離不開慈湖高新區堅持盤活土地存量、以數字賦能提增畝均效益的努力。“畝均論英雄”改革正成為慈湖高新區深化資源要素配置、倒逼企業轉型升級最務實、最管用、最有效的抓手。
“自2012年升格為國家級高新區以來,慈湖高新區實現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取得了長足發展。但同許多開發園區一樣,受限于土地、環境等資源要素,慈湖高新區產業轉型遇到瓶頸,經濟發展面臨窘境。”慈湖高新區經濟發展局副局長黃雪霏坦言,一方面,工業發展中缺地等“成長的煩惱”日益顯現;另一方面,低效用地占據大量空間、資源要素,產業升級陷入“轉型的陣痛”。2019年,慈湖高新區將“畝均論英雄”作為發展新邏輯,根據消耗占用資源、稅收、產出等多項綜合指標,對當時全區300余家企業實施畝均效益評價,并根據4級評價結果找準問題,分類處置、一企一策,針對“大而強”企業實施要素精準對接,瞄準“小而優”企業量身定制服務方案,通過差別化配置,推動資源要素向優質高效領域集中,實現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優化。截至目前,慈湖高新區已實現規上、規下評價全覆蓋,累計完成5輪1800余家次工業企業評價。
“在畝均效益評價體系中,我們既要算企業的投資賬、產出賬、稅收賬,也要統籌考慮企業對土地的利用強度、對環境的污染排放等,用最小的資源環境代價,獲得更高質量、更快速度的經濟發展。”黃雪霏告訴記者,2023年,慈湖高新區通過注銷回購、整治提升、兼并重組等方式,倒逼整治低效企業12家,完成閑置低效用地處置35宗共1300畝,為加速產業轉型升級騰出了空間。
記者采訪中獲悉,2023年慈湖高新區工業企業畝均稅收、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分別為48.6萬元、57.48萬元,而2020年這兩類指標分別僅為20.76萬元、35.25萬元,同比增長1.34倍、0.63倍。在2023年全市企業畝均效益評價中,慈湖高新區工業企業畝均稅收、規上工業企業畝均稅收均位居全市第二,較上年均提升一個位次。
新形勢下,慈湖高新區如何實現高質量發展?在黃雪霏看來,“畝均論英雄”改革就像一把標尺,測出了企業發展動能、放出了開發園區質效雙升的“大招”。下一步,慈湖高新區將充分用好“七未”理念,以“畝均論英雄”為導向,在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發展質量的同時,持續優化產業結構,做大做強產業集群,加快發展新質生產力,不斷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塑造產業競爭新優勢,走出企業提質增效、工業經濟轉型升級的新路子。
文圖/記 者 高文亮 鄔 剛
通訊員 范 倩 王 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