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安在線、中安新聞客戶端訊“一名小女孩找不到爺爺了。”11月9日下午4點32分,在池州數字城市運行管理中心,110指揮單元接到群眾報警。接警后,110即刻部署最近警力前往報警定位地點尋找,全程僅用時4分鐘完成警情處置。連日來,記者跟隨2024年“高質量發展調研行”安徽主題采訪活動行走江淮,深入探訪我省各地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見證“數字哨兵”如何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
安徽是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起源地”。2015年,合肥市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啟動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2021年,“合肥模式”正式推向全省。目前,全省16個設區市覆蓋城市燃氣、橋梁、供水、排水防澇等重點領域的城市生命線一期工程已建成運行,二期工程建設有序推進,應用場景向瓶裝液化氣、水環境治理等重點領域拓展和城市全域延伸,基本實現城市安全風險的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
整省推進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以來,我省堅持源頭創新、超前布局,探索形成了“風險評估+設計施工+監測運行+場景應用+智慧防控+產業培育”的完整鏈條和成熟打法,走在了全國前列。
智慧賦能,護衛城市安全的“數字哨兵”
燃氣、供水、電網……這些與民眾生活密不可分的城市基礎設施,就像人體的“神經”和“血管”,被喻為“城市生命線”。城市生命線是護衛城市安全的“數字哨兵”,關乎千家萬戶的幸福。
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橋上,車輛川流不息。這座高架橋全長8.5公里,橋梁主跨度60米,周邊人群車輛往來密集。
“包河大道高架橋跨紫云路段上共部署了46個傳感器,主要監測位移、應變、溫度、振動及撓度等指標,這些監測數據實時發送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7×24小時輪班值守的數據分析師將對系統報警數據開展綜合分析,保障橋梁安全運行。”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李舒說,這些傳感器如同給橋梁安裝了“健康手環”,數據讓橋梁實現了“開口說話”。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通過前端傳感器精準感知、監測系統精準分析、監測中心精準推送、部門聯動精準處置,構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鏈條的管理網絡,實現城市安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有效解決了過去靠人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問題。
截至目前,全省累計發布并處置三級以上預警1911起,其中成功預警燃氣管網泄漏689起(擴散至相鄰密閉空間達到爆炸下限的二級預警32起)、供水管網泄漏445起、重車超載橋梁結構異常97起、城市內澇680起,城市地下管網事故發生率下降60%、風險排查效率提高70%,有力支撐了全省安全生產“兩降三無”。
向新而行,政產學研貫通的“創新生態”
“合肥不僅是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起源地’,更將這件事做到了全國前列。”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介紹,“城市生命線中的監測儀器,既要可靠,又要便宜,才能大規模應用,我們突破了卡脖子技術,將研制的儀器價格從數萬元控制在百元上下,這就意味著,將來居民家里、小飯館里的燃氣表都能自帶報警器,安全系數得到極大提高。”
讓城市生命線向新而行,方能讓城市發展韌性更足。安徽堅持“政校院企聯動”,依托清華合肥院,集聚范維澄院士領銜的清華大學頂級公共安全研究團隊,建成20余個省部級以上高能級創新平臺,先后攻克建筑結構微元火災探測技術、城市極端災害預警預報系統、高性能激光傳感芯片、阻燃變壓器油、阻燃新能源汽車電池電解液等300多項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實現城市安全從理論到技術的跨越。
與此同時,我省探索健全知識產權作價入股、科研骨干在孵化企業“雙跨”擔任“科技副總”“科技專員”等機制,打通從基礎研究、技術攻關、中試轉化、企業孵化到產業集聚的創新鏈條。
近年來,清華合肥院直接孵化“金娃娃”企業16家。比如,以城市生命線安全技術孵化的合肥澤眾,在短短5年時間內,年產值就突破10億元,成為國內城市生命線安全領域最具影響力的科技領軍企業;以激光傳感芯片技術孵化的清芯傳感,攻克燃氣探測激光芯片核心技術并實現規模化生產,2022年成立當年即實現營收1122萬元、2023年實現3647萬元。
全國推廣,擦亮城市安全的“安徽招牌”
走進銅陵市城市生命線安全運行監測中心,大屏幕上,各種圖表、數據實時更新,今日預警情況、各類管線風險評估、監測設備分布等信息一目了然。
銅陵澤眾公司副總經理國佩松介紹,到2025年底,該市將全面完成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覆蓋排水、綜合管廊、路燈、隧道、電梯、電力、通信等重要領域,城市安全風險管控能力和隱患排查治理能力顯著增強,建成國家安全發展示范城市。
銅陵的城市生命線建設正是脫胎于城市生命線工程的“合肥模式”。
“安徽已建立起‘1+16+N’的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監測運行體系,即1個省級智慧監管平臺、16個市級城市生命線安全監測中心、縣級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網。”安徽省住房和城鄉建設廳城建處副處長鮑春榮介紹,對城市生命線進行全領域、全時段、全過程監管。
監測預警信息發出后,由行業主管部門、權屬責任單位牽頭風險處置,相關部門協同配合,形成“前端感知—專業研判—預警溯源—協同處置”新型風險防范體系。目前,安徽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聯合處置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
2021年、2023年國務院安委辦、住建部先后在合肥市召開城市生命線全國現場工作推進會,加快推動城市生命線“安徽經驗”向全國推廣應用;住建部與我省合作共建城市基礎設施生命線安全發展先行示范區,支持安徽進一步探索實踐,為打造宜居、韌性、智慧城市作出示范。
截至目前,“安徽經驗”已在北京、天津、深圳、成都、西安等60多個城市和新加坡等10多個“一帶一路”國家推廣應用。(記者 張賢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