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在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里的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工作人員關注各類數據的變化。 本報記者 程 兆 攝
高質量發展呼喚新質生產力。放眼江淮大地,以科技創新為引領的新質生產力發展生機勃勃。11月6日至12日,來自中央及省內媒體的百余名記者分赴合肥、蚌埠、亳州、宿州、馬鞍山、銅陵、池州、安慶、黃山等地開展調研采訪,親身感受安徽高質量發展的硬核擔當。
科技攻“尖”,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一方陣
U盤大小的高性能激光傳感芯片模組,打破國外技術壟斷,大幅降低地下燃氣探測器設備成本;0.03毫米厚度的柔性玻璃,彎折壽命突破100萬次,應用在最新款折疊手機和汽車卷曲屏上;會像螢火蟲一樣在夜晚發光的綠化植株,扮靚城市夜色、守護業主歸家;重量越來越輕、載荷和功能卻越來越強大的軌姿控動力系統,助力火箭一飛沖天……這些“皖字號”科技創新成果層出不窮,為安徽發展提供了源源不斷的新動能,成為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要素。
省發展改革委法規處處長、一級調研員徐斌表示,近年來,我省加快科技創新和產業轉型升級,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目前,安徽區域創新能力居全國第7位、連續13年穩居全國第一方陣。
薄如蟬翼,柔似紙張,目前全世界工業化能達到的最薄可折疊玻璃,誕生在蚌埠。這座矗立在淮河岸邊的老牌工業城市,曾誕生過安徽第一輛自行車、第一塊手表、第一臺空氣壓縮機、第一臺收音機。如今,在科技“魔法棒”的加持下,煥發出新的魅力。
在中建材玻璃新材料研究院集團有限公司,記者親手觸摸了這塊令人稱奇的玻璃。它是彭壽院士團隊歷時十年研發與科研轉化的成果,也是目前全球最大、全球唯一全產業鏈全自主知識產權技術產品。以這塊玻璃為代表,中國在新型顯示玻璃、新能源玻璃、特種玻璃等領域已實現從跟跑到并跑、領跑的根本性轉變,部分領域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從皖北到江南,科技創新之筆不斷書寫時代發展亮點。
在馬鞍山市馬鋼軌交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智慧控制中心,大屏上呈現出的每一個紅點就是一個“數字車輪”,智慧系統可以通過它收集產品實物在制造、檢測等環節的所有質量相關數據。有了“數字車輪”,不僅可以通過分析改進質量,甚至可以實現故障的預測。智慧控制使得生產環節的觸角無限延伸,在設計制造過程數據采集和集成的基礎上,實現輪軸產品全生命周期管理。
近年來,江淮大地上重大科技成果持續涌現。在今年6月頒發的2023年度國家科學技術獎中,安徽11個項目榜上有名。為促成更多科技成果誕生,據徐斌介紹,我省正強化“政產學研金服用”融合貫通,推動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提質增效,全力做好國家實驗室保障服務工作。
產業逐“新”,規上工業增加值居長三角和中部地區首位
產業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和關鍵動力,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是推動高質量發展的關鍵所在。
提到池州,總會讓人首先想到杏花微雨、詩意江南。誰能想到,這里也生產最“硬核”的國貨——火箭。在安徽星河動力裝備科技有限公司總裝車間,一枚直徑3米多、全長50米的“智神星一號”液體火箭壯觀陳列,裝配員正在進行二級煤油艙清理和傳感器安裝工作;在星河動力的發動機車間,研發人員們正圍繞發動機渦輪增壓泵技改提升難題展開熱烈討論……
安徽省“十四五”規劃提出,要打造制造、發射、運營的衛星全產業鏈,支持運載火箭及發動機、衛星、飛船、深空探測器用新材料和核心零部件研發應用等工作。近年來,星河動力所處的池州皖江江南新興產業集中區積極推動商業航天產業發展,編制商業航天產業鏈實施規劃,致力于打造長三角地區重要的商業航天高端裝備制造基地。如今,池州商業航天產業的崛起,成為地方經濟轉型升級的關鍵驅動力。
在風景秀麗的皖南,汽車產業方興未艾。去年以來,黃山市搶抓全省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機遇,大力推進汽車零部件、后市場一體化發展,全市汽車產業發展邁出新步伐,成為引領全市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引擎。黃山市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將聚焦汽車電子電器、汽車轉向系統、智能網聯設備、汽車金屬件等,明確產業細分賽道,力爭全市2025年汽車全產業鏈營收較2022年翻番、達到120億元;2027年較2025年翻番、達到240億元。
科技創新也正成為傳統產業續寫輝煌的“秘訣”。“千年藥都”亳州市近年來不斷推動中醫藥產業發展,聚力建設覆蓋中藥材種植、中醫藥制造、中醫藥流通貿易等環節的全產業鏈體系,構建“政府搭臺、校企唱戲”產學研合作模式,已形成“千家藥企、十萬藥商、百萬藥農、千億級市場”的產業態勢。
如今,越來越多的新科技手段應用在全國規模最大的中藥材交易中心——亳州中藥材專業市場的管理中,為藥材嚴把質量關。據介紹,這里建成了我國中藥材專業市場領域首個通過國家CMA認證的檢驗檢測中心。此外,市場還通過評選誠信經營之星、完善實名備案、強化商品標簽管理、制定等級分類標準等措施,確保中藥材產品質量。
近年來,我省不斷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組織實施省重大新興產業基地新一輪三年建設規劃,加快建設4個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此外,還積極前瞻布局未來產業,在通用智能、量子科技、空天信息、低碳能源等領域布局籌建首批10個省級未來產業先導區。
人才聚“力”,“創業安徽”打造創業型城市
去年剛從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畢業的李仁漢被安徽這片“科創熱土”吸引而來。在合肥高新區管委會和科大硅谷的牽線與引薦下,他相繼和20多家投資機構洽談投資事宜。“科大硅谷不僅幫我們找資金、找政策、找人才,還幫找應用場景。”李仁漢說。
像李仁漢一樣,來自五湖四海的創業者們,正不斷會聚于此。截至今年9月底,科大硅谷片區新入駐科技型企業1725家,累計集聚科技型企業和科創服務機構超6000家,各類創新創業人才超6萬名。
“在這里,一棟樓就是一個創新聯合體,一棟樓就是一個新興產業鏈。”科大硅谷服務平臺公司董事長吳海龍說。聚焦創新成果轉化、創新企業孵化、創新產業催化、創新生態優化,這里正打造著科技體制機制改革的“試驗田”、高科技產業發展的“高產田”。
安慶中船柴油機有限公司也緊抓人才這個創業干事的“法寶”,將技能人才隊伍建設作為企業生產發展的重要戰略。該公司涵蓋鑄造工、機械加工、鉗工、電工、電焊工等主要技能工種,技能工人占公司員工總數的50.86%,其中具備高級工職業資格的技能工人占技能人才的60.92%。為發揮技能人才支撐中國制造、中國創造的重要作用,公司堅持“奮斗搭平臺、業績爭通道”的人才理念,建立了技能人才招聘、培養、運用等成套管理辦法,通過“搭建平臺、等級晉升、勞動競賽、師徒結對”等多種途徑提高員工技能水平和身份認同感,為公司高質量發展提供堅實的人才支撐。
而在宿州,國家級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安徽佳力奇先進復合材料科技股份公司于今年8月在深交所上市,成為宿州首家A股上市企業。這是以新材料為代表的“三新一綠”產業集群在皖北落地開花的重要標志,有力推動了皖北新材料產業集群成勢。為了吸引更多人才投身于此,佳力奇主動前往西北工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肥工業大學等省內外知名學府招攬人才,并精心設計為期3個月的崗前培訓,為新進員工設立“業務+思想”導師,從工作上、生活上給予關心。“人才是企業發展最大的財富。我們熱忱地希望大學畢業生們能到這里實現人生價值!”該企業人力資源部門負責人說。
近年來,我省大力推進創業安徽建設,打造創業型城市,創新“科創、融創、共創”工作模式,完善產業、人才、平臺、能力、金融、服務等全方位要素支撐,推出“創業一件事一次辦”,省市合力打造“合肥科創之城”“創業蕪優”“立馬創業”等各具特色的創業品牌。如今,創業安徽的工作模式被人社部在全國推廣,多個省市相繼前來學習“取經”。
(本報記者 陳婉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