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安徽訊 荊涂巍巍,淮水湯湯。俗話說,走千走萬,不如淮河兩岸。而在淮河這條“項鏈”上,蚌埠可謂是一顆閃閃發光的“珍珠”,引來游人如織。
“風物長宜放眼量。”3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四屆二次會議的民革、科技界、環境資源界委員,并參加聯組會,聽取意見和建議時,談到生態環境治理的話題,他說:“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環境保護任重道遠,還要繼續抓好。”
11月7日,20多家中央主要網絡媒體以及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重點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等網絡媒體代表走進蚌埠,看蚌埠從“網紅”到“長紅”,聆聽“靚淮河”講述“淮畔明珠”的生態蝶變。
諸侯會集、人杰地靈
孕育悠久燦爛的蚌埠歷史文化
回望歷史的長河,眾多文化遺跡如群星一般,在蚌埠散發著璀璨的光芒、賡續著別致的風韻。
雙墩文化遺址,出土了600多件刻劃符號,這些古老的“語言”,透露出中華文明起源的曙光;禹墟遺址、荊涂兩山,回蕩著大禹“三過家門不入”、劈山導淮、萬國諸侯執玉帛來朝的上古氣派;固鎮垓下古戰場,依然回響著“四面楚歌”、“霸王別姬”的千古絕唱;津浦鐵路,火車的滾滾車輪拉來了蚌埠一座城,打開了淮畔商埠貿易開放的大門。
淮河這條蚌埠的“母親河”,隨著城市快速發展,已由過去“郊外河”變成今日的“城中河”。
然而,由于淮河多年分洪行洪蓄洪,洪水攜裹泥沙沉淀,抬高河床,淤積成灘,河道縮窄,站立大堤看淮河像是一條“大溝”,河道灘地亂搭亂建、亂耕亂種,成為城市“臟亂差”的集中帶。也因此,到了2021年,蚌埠全市GDP同比下降2.1%,是安徽全省唯一負增長的城市。
“蚌埠已經到了‘退無可退、背水一戰’的關鍵當口。”安徽對此有著清晰的認知。
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推動生態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2021年初,蚌埠市委市政府按照“問題導向、統籌兼顧、系統治理”原則,決定實施總投資53.48億元“靚淮河”——蚌埠主城區淮河防洪交通生態綜合治理工程(簡稱“靚淮河”工程),打造“堤固、水清、岸綠、景美、人和”的城市中心公園,推動蚌埠從“跨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8日,在淮河安徽蚌埠城區段的南岸,70多歲的蚌埠市民朱振宇正在放風箏。見到大河網記者時,他熱情地展示給風箏“掛燈”的技術。
家住淮河岸邊的他,見證了門前這條河的變化。“之前肯定不行,以前沒有這么美,這地方停著的都是漁船,那種雙桅的木船。”朱振宇說,“這兩年靚化淮河,才變得好看。”
除了朱先生,不少市民前往“靚淮河”散步游玩時也發現,淮河變“寬”了,昔日的沙灘、棧橋不見了,多段紅色步道上水了。
安徽尚禹建設工程管理有限公司總經理丁干對大河網記者說道:“從目前項目實施效果看,該項水利工程將撬動城市防洪、交通、航運、生態、觀光、健身、休閑、養生、旅游、地產、商業等多種業態協同融合發展,用水利的‘里子’裝點市政‘面子’,搭起產業‘架子’,一水激活經濟多業態、一水提升城市多功能治理效果初步顯現。”
2023年以來,共拆除違建房屋、養殖棚46間3000余平方米,拆解非法采砂船只5艘,清除圍網16000米、地籠500余只,清理河岸沿岸垃圾200余噸、阻水水草13萬平方米,打撈水面漂浮物550噸。
創新引領、動能轉換
推動發展動力活力不斷增強
“靚淮河”工程通過生態系統治理、沿線路網建設、區域環境更新等一系列舉措,充分挖掘出淮河生態經濟價值,推動人氣向沿岸集聚、商業布點向沿岸集中,有力撬動了沿岸商業、文化、觀光、健身、旅游等產業發展,加速從“隔河發展”向“擁河發展”轉變。
秋日的淮畔珠城,疊翠流金。蚌埠港國際集裝箱碼頭一派繁忙之景,場橋下集裝箱拖車穿梭不停,波光粼粼的河道上,一艘艘貨輪載滿集裝箱踏浪而行。千里淮河第一大港——蚌埠港向海而興、志在萬里。
生態復綠后的蚌埠山清水秀,與航天環保發展的理念十分吻合。目前,蚌埠集聚了九州云箭、凌空天行、星河動力、深藍航天等一批行業骨干企業。從“嫦娥”奔月到“神舟”飛天,再到“天宮”遨游,其中都有“蚌埠制造”的印跡。
丁干對大河網記者介紹稱:“這張照片是我們日報社的一位記者拍的,可以看到天空上從淮河南北兩岸架起了一道彩虹。當時我們的市委書記看到這張照片說:‘這個照片太厲害了,老天都在架橋,我們再不把這個橋架起來,就違背天意了。’延安路大橋就這樣批復下來了,待到大橋建成后,蚌埠市區內將擁有9座橫跨淮河的現代化大橋。”
從綠色生態到綠色生產力,如今的蚌埠高質量發展底色越來越足。漫步“靚淮河”沿岸,水清岸綠,一步一景;徜徉其中,滿目清波,讓人神清氣爽……隨著“靚淮河”工程的扎實推進,一幅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畫卷在千里淮河徐徐展開。(路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