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合肥11月9日電(記者朱斯哲、吳慧珺、陳涵旸)合肥包河大道高架橋上,車輛川流不息。這座高架橋全長8.5公里,橋梁主跨度60米,周邊人群車輛往來密集。
“包河大道高架橋跨紫云路段上共部署了46個傳感器,主要監測位移、應變、溫度、振動及撓度等指標,這些監測數據實時發送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7×24小時輪班值守的數據分析師將對系統報警數據開展綜合分析,保障橋梁安全運行。”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城市生命線安全研究中心博士李舒說,這些傳感器如同給橋梁安裝了“健康手環”,數據讓橋梁實現了“開口說話”。
11月7日,工作人員在查看合肥市包河大道紫云路跨線橋監測點位情況。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建設,就是要通過信息化、數字化的手段對城市的燃氣、供水、排水、供熱、綜合管廊、橋梁等設施進行實時監測,對安全隱患做到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合肥的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依托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及其孵化企業建設、運營。
走進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記者看到,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內,巨大的數字屏幕上實時顯示著燃氣、供水、排水、橋梁等監測數據,忙碌的工作人員正在處理來自宣城城市生命線、滁州城市生命線等地的預警電話,一邊研判分析,一邊指揮調度。
11月7日,工作人員在安徽省城市生命線智慧監管中心工作。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在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中,智慧監管中心就像“數字大腦”,全天候為城市安全保駕護航。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執行院長袁宏永說,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通過前端傳感器精準感知、監測系統精準分析、監測中心精準推送、部門聯動精準處置,構建了城市安全智慧化、全鏈條的管理網絡,實現城市安全風險早發現、早預警、早處置,有效解決了過去靠人解決不了、解決不好的問題。
截至目前,合肥市圍繞燃氣、橋梁、供水、排水、熱力、消防、水環境、綜合管廊等八大領域,共布設100多種、8.5萬套前端監測設備,實時監測137座橋梁、7316公里地下管網,逐步建立起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的監測網絡。
在新型風險防范體系支撐下,合肥各類預警事件響應時間平均為7分鐘,聯合處置時間由過去的24小時以上縮短到1小時。截至今年8月,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監測系統累計處置燃氣管網泄漏、供水管網泄漏、內澇積水、橋梁結構損傷等各類風險預警超900起,有效提升城市安全韌性。
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不僅是踐行城市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寫照,也是科技創新帶動產業創新的生動實踐。
在合肥市廣西路與洞庭湖路交叉口的一處燃氣井口處,記者看到,一位檢測人員正在對井口中的可燃氣體監測儀開展日常維護。“燃氣安全工程最重要的是做好泄露預警和風險控制,這個可燃氣體監測儀是繞不開的關鍵核心產品。”他說。
11月7日,運維人員在檢查井內的可燃氣體監測儀。新華社記者 傅天 攝
“我們通過產學研合作開展技術攻關,實現了工程中大量使用的激光探測模組國產化。”袁宏永說。
記者采訪了解到,清華大學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圍繞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形成了政產學研用貫通的“創新生態”,實現了“從實驗室到生產線”的轉變,直接孵化“金娃娃”企業16家。比如,以城市生命線安全技術孵化的合肥澤眾城市智能科技有限公司,5年時間年產值突破10億元,已成為國內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領域科技領軍企業。
合肥城市生命線安全工程,實現了“從一域探索向全國推廣”的轉變,已在全國60多個城市和新加坡等10多個共建“一帶一路”國家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