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李伯璽)“2024網聚美好安徽·勇闖改革新路”全國網絡媒體集中采訪活動第三站,記者們走進安徽宣城市績溪縣瀛洲鎮的仁里村。伴隨著青山綠水的環繞,古老的徽州民謠悠然流淌,為這片古樸的土地注入了新的生機。仁里村素有“民歌民謠部落”之稱,這里流傳著豐富的民歌傳統,是徽州文化的精髓之一。在文旅融合與鄉村振興的進程中,績溪通過仁里村的民歌文化創新性地延續鄉土記憶,讓傳統在新時代煥發新活力。

“近年來,我們主要通過兩條路徑來發展文旅產業。”瀛洲鎮副鎮長周世昊說道,“一條是保護和利用傳統村落。仁里村是國家第二批中國傳統村落,這種保護與傳承不僅僅是對古村建筑的留存,更承載著中央、省、市、縣各級對傳統文化的重視與期望。”

周世昊介紹,村里的“非遺院子”正是這一保護成果的縮影。在這里,村民們會定期聚集,或唱或述,用樸實悠遠的歌聲,將民歌與生活的故事娓娓道來。這些民謠在節慶時分尤為生動,讓游客真切感受到徽州鄉愁的獨特韻味。
“我們發展的第二條路徑,是全力打造仁里旅游度假區,推動農文旅品牌的形成。”周世昊介紹,自2023年10月以來,仁里村通過村內業態的布置和微改造,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和服務水平。同時,村莊外圍也布局了多個體驗項目,例如投資4000多萬元建成的游客中心和記憶酒店,以及投入3000多萬元的仁里水鄉體驗園,形成了“村內保留煙火氣,村外布局多業態”的獨特發展格局。

“既要保護村內的古建筑和民居,保留村莊的原住民生活氣息,也要在村外盤活閑置土地,引入新的業態,以吸引更多游客。”周世昊如是說。村內通過特色布置,傳承了徽墨、竹編、剪紙等非遺技藝,村里的手工藝人將竹編制品擺放在家中出售,深受游客喜愛,周世昊補充道:“竹編都是純手工制作,往往供不應求。”
在古建筑保護方面,仁里村采取了“搶救性修繕”“宜居性改造”和“宜游性改造”三種方式。周世昊解釋:“搶救性修繕是針對那些常年無人居住的古建筑,通過項目資金進行結構修復,保護其原貌。”宜居性改造則鼓勵原住民參與房屋修繕,并通過專項資金支持消除結構隱患。
“我們還采取宜游性改造,比如將部分房屋流轉或收儲回來,吸引徽墨店、鄉村書屋、農家樂等新業態的入駐。這樣既保留了古民居的風貌,又豐富了村內的文化體驗。”周世昊指出,這種方式既延續了古村的文化脈絡,又為游客提供了與徽文化親密接觸的機會,使仁里村成為既有生活氣息又具文化深度的體驗空間。


在仁里村,下祠堂被改造為“民歌民謠部落”,展示傳統民歌《十繡鞋》的情景,同時也是“仁里對話”國際交流平臺的所在地,定期邀請國內外鄉村運營專家前來交流。祠堂內還設有數字化非遺館,通過全息投影、AR/VR等現代技術,將民歌的歷史與情感生動地呈現,為游客提供沉浸式的文化體驗。
如今,仁里村的歌聲不僅傳承了徽州文化的古韻,也在現代技術的支持下走向更廣闊的舞臺。周世昊說:“我們希望游客在村內感受到人間煙火氣,同時通過多樣化業態,讓他們的體驗更加豐富。”仁里村用一聲聲悠遠的歌謠,喚起人們對鄉土的眷戀,也在大黃山區域的文旅藍圖中留下了獨特的徽州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