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河網安徽訊金秋時節番茄香,滿園碩果待君嘗。大棚內,一株株藤蔓直立生長,綠葉間擠著一顆顆鮮紅果實。從配有高清超大屏的農業物聯網系統,到先進的日光玻璃溫室,這里處處洋溢著增收的希望。
11月6日,20多家中央主要網絡媒體以及北京、湖南、河南等省市重點新聞網站、新聞客戶端等網絡媒體代表探訪阜陽瓦大番茄谷,看到現代設施在種植業的推廣使用,從頭到尾透著“科技范兒”,讓許多“不可能”變為“可能”。
農民丨讓村民成為產業的主人
“這些秧子拔掉后,再把土松松,就能栽新苗了。”李珍是瓦大番茄谷的工作人員,她邊干活邊向大河網記者介紹,“俺家就住在附近,來這里上班三年多了,每天工作量也不太大。現在天熱,上午10點多就可以下班了,下午3點多再來,一個月下來,能掙兩千多塊錢,挺好的。”
產業的發展帶動了村民就業增收,還吸引了不少人返鄉。穿著長款工作服,戴著防蚊帽和手套,李珍或蹲或站,兩手打著配合,動作麻利地把地里的番茄秧子拔除。
據了解,瓦大番茄谷占地面積780畝,共有工人100多人,像李珍這樣的本地或附近的村民占到了80%以上,平均月薪均超過2000元,并根據工作能力和工作年限進行提級。
從阜陽職業技術學院園藝專業畢業后,周正宇選擇了在瓦大番茄谷工作,成為一名瓦大番茄谷的技術員。“公司讓我學到了現代種植技術,成為新型職業農民,很有成就感。”在鄉村振興的時代浪潮中,新農人如同一股清新的力量,為鄉村帶來蓬勃的生機與希望。
“帶著農民干,幫著農民賺。我們將在原有番茄產業基礎上延鏈補鏈,擬新建番茄特色民宿等項目,新建項目以村民為主,宜工則工、宜農則農、宜創則創,以增加村民收入為目的,讓村民成為產業的主人。”安徽瓦大現代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呂彬說。
農村丨村企“聯姻”賦能振興
阜陽是傳統的農業區。這個最大的市情決定了沒有鄉村的全面振興,就不會有阜陽的全面振興。
“早年在外打拼也有點成就,但回鄉帶領鄉親們致富才是我的夢想。”2014年,呂彬創辦公司,帶領鄉親們種菜、賣菜,先后建設5個扶貧農場,提供固定就業崗位116個,輻射帶動蔬菜種植面積近20萬畝,惠及農戶4萬多戶。
10年來,瓦大始終堅持以“強科技促轉化、重融合延鏈條、擴規模優布局、塑品牌高溢價”為發展方向,經過多年深耕鮮食番茄產業,目前已形成“一種、一業、一鄉”生態體系,構建了一總部、四中心和遍及全國七個省市的種植基地。自2016年以來,瓦大通過土地流轉、提供就業崗位、入股分紅以及設施租賃等方式幫扶脫貧戶、帶動脫貧村和村集體企業資金高達2817.27萬元。
為了能讓本地農戶搭上長三角一體化發展“列車”,呂彬帶領瓦大團隊專程赴上海、南京、杭州等地考察調研,在上海設立瓦大集團商務中心和前置倉。2020年以來,每年通過呂彬創建的瓦大公司平臺銷往長三角的阜陽特色農產品達2000多噸。
同時,根據企業自身實踐和調研情況,呂彬建議全省聯合開展農產品品牌和區域公共品牌推介,共同推進安徽省綠色農產品標準化生產、農產品品牌互認、產品帶標帶碼上市,建設安徽綠色農產品數據中心,進一步推進特色農業集群發展。
農業丨田間地頭也有科技范兒
科技興農,種子先行。
“種子是農業的‘芯片’,種子事關中國飯碗。”呂彬對大河網記者講道,要夯實種質資源根基,就要打造硬核農業“芯片”。
呂彬介紹道:“我們最具核心競爭力的就是我們的育種,品質番茄、鮮食番茄在全國可以排名第一,在抗病性、抗疫性以及產量和口感等各方面,我們投入了很多研究。”
走進番茄谷基地的產品展示中心,記者看到這里有“瓦大1號”“瓦大小6”“歐曼粉果”等一個個獨特的番茄品種。瓦大番茄從消費者的角度出發,圍繞市場需求,精準育種,同時快速迭代新品種。這不僅符合當前綠色發展的趨勢,也贏得了消費者的青睞。
除了能在種子里看到科技范兒,田地里頭也少不了。周正宇打開手機App,軟件上實時顯示著大棚內的環境數據。“病蟲防治、溫光水氣肥,我們通過物聯網智能操控一鍵解決,在大棚里形成了獨有的‘小氣候’。智慧農業,就是從苗下到地里的那一刻起,直到采摘完成的全周期,都在我們的監管范圍之內。”
到目前為止,瓦大已成立7個科研平臺,合作30多家科研院所,主持20多項科研重點項目,育推近10個高品質番茄品種,建設科技成果轉化基地15個,引進3個高層次人才團隊,培養40多位專業技術人才,榮獲20余項榮譽稱號。
成熟的番茄如火紅的燈籠,不僅帶動了當地經濟的增長,更為鄉村振興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新征程上奮力譜寫更加壯麗的“三農”新篇章。(路嬌)